浅析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8-01-22范雅心
范雅心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
一、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为本,农伤则国贫。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获得感。“三农”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现代化前进的重要因素,阻碍着我国的全面发展,也是我国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时代农民,充分尊重其权利,是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
(二)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赢得脱贫攻坚胜利的有力抓手
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给山区农村提供了精确的指导,使得农村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所处,真正意义上使农村各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越来越优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肯干、勤干、会干、敢干,不仅学习了丰富的农学农技,而且发展了农村经济,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和重要突破口。
(三)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在十九大报告中做了强调,涵盖了社会主义进程的方方面面,是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2]。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充分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环境承载力,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放在首位,“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有机的融入,最终形成统筹兼顾一体化联动发展。同时,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让经济建设迸发强劲的发展活力,挖掘土地潜能,发挥农民的巨大作用,再辅之以其他因素协调发展,将必然实现五位一体的建设。
(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就要找到发展的短板和突破口,农村地区将必然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攻方向。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城市的变化翻天覆地,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3]。但大部分农村地区改变却不是很大,依旧与城市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问题突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问题,就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加大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启示
(一)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贫困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想要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很大进展,最主要在于他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县情况、转变发展理念,走出一条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的正确之路,这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西省西部绝大地区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也相似之处,起到了很好的启示和互相借鉴作用。具体就是:贫困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急于推进,盲目发展,更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能源为代价换得暂时的经济增长[4]。而必须立足实际,着眼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并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人民谋利益。
(二)新农村建设要以人为本,提高热情
新农村建设要把突破口定位在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大力加强贫困山区交通、学校、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卫生环境,使村容村貌变化巨大,农村居民能够从发达便利的交通、优美舒适的环境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好处,从而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实际表明,新农村建设是让广大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不断地建设中提高热情,才能使群众不遗余力地投入其中。各地应充分考虑本地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内部矛盾问题,扎扎实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贫困山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以人为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发展红利和建设成果[5]。
(三)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每个贫困村的发展状况、乡镇的建设情况,进而作出科学的规划[6]。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与统筹村镇发展,做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移民搬迁等工作,充分利用资源。要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着想,住房设计应经济适用,项目建设应量力而行,以确保新农村建设坚持正确的方向。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在户籍制度、教育体系、医疗制度等方面下功夫,逐步消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质上消灭城市和农村的概念。创新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居民权益平等化,提高农村转移支付的灵活性,注重资金技术的精准投入,最大程度满足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具体需求。给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城乡收入均衡发展。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农村承接城市过剩产业,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最终实现一体化发展。试点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与城市保险实现动态的平衡。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进一步倾斜,分割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师待遇,加大经费和政策扶持,把优良的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留得住、留得久”。
(二)提高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
村镇干部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干事创业,理念先行”,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当中去。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要为官有为,全面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努力培养新农村的新型领导者。上级党委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的具体实际,搭好领导班子,更好的形成合力。广大干部要通过组织学习、实地考察、问卷调研等形式,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做好工作。领导干部工作中要总结和思考,及时转变工作方法,处理好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采用行政领导负责制,做好监督工作,推行终生负责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三)全面深化产业结构改革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业三化发展,要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项目。逐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着力推进本土文化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的培育,积极引进资金人才,加强舆论造势,形成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利用当地的特色发展打造红色旅游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系列旅游产品,并挺提高配套的服务设施。
(四)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
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在财政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加大对农村发展的资金倾斜。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外部优质资本,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长期合作,定点帮扶,把资本投入到农村建设中。逐步探索PPP融资模式,和网络众筹模式,改变小财政干大民生工作的现状,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对贫困户实现精准帮扶;农民自身也要积极探索和拓宽发展资金的来源渠道,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融资和贷款。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出台鼓励政策,对农业保险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加大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发挥社会资本的活力与创造力。积极争取国家的帮扶,试点开展结对子、一对一、多对一帮扶,使土地优势和资本优势相结合,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新农村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