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构建的有效路径
2018-01-22张凯
张 凯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指出:贯彻并落实依法治国,将国家各项工作实现法治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与实际意义[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时期,依法治国建设对于增强人们的综合素质、国家的繁荣富强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法治有别于法制,法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法治化是指国家拥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规范的法律程序、完善的司法保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将法治理念融入国家社会治理和实践之中,运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处理社会问题,增强社会公平和正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是指将法治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完全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要认真贯彻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传承和秉持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不断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水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是建设法治校园、实现依法治校的必然路径[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是践行国家依法治国的社会治理理念,提高公民法治素质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是高校德育教育与时俱进的一次重大革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和法治理论水平,提高法律基本知识和能力,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法治意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维护大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有利于高校德育和业务工作齐头并进,用德育教育指导教学科研工作,教育科研工作反作用于德育工作,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构中,存在着德育法治教育与教学科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忽视了德育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存在了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科研学术工作,轻视德育法治工作的现象,导致两者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出现;高校教育工作者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在德育工作中,组织力度不够,工作抓得不实,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浮于表面,不深入、消极被动的现象;德育法治工作停留在表层,工作方式单一,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淡薄,教育活动开展不到位,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偏颇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学按照教育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没有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充分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科学地设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要根据大学生主体差异进行设置,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法治状况,针对大学生不同层次和需求,从宏观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教学规律,从微观方面制定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情况和法治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或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内容与实际衔接不到位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学培养上,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单一,课程形式单调,没有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衔接的不到位,教学内容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法治化和时代性,忽视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和法治素养的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课程设置上,法律专业理论所占的比重很大,社会实践和新的法治理念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不利于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指导大学生看待和处理涉及到法律知识方面的现实生活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法治理念与思维欠缺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法学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准确,小部分教师比较保守,不乐意接受先进的法治理念和最优秀的学术成果,对待法治教育工作表现出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进行讲解,教育内容枯燥乏味,教育形式呆板、不灵活,很难将新的法律知识融入教学,法学理论性强,比较地抽象化,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和接受,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效果。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基本法学知识,但是面对现实生活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大学生在实际运用和操作过程中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治思维欠缺的问题,如电信诈骗、校园贷等普遍的校园诈骗现象,大学生都很难灵活地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待提升
当前,高校将工作重心都放在教学、学术研究、日常管理等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法治教育认识的程度有待提升,教育的力度有待加强,对法治教育的宣传力度也有待于提高。法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侧重于党的理论政策、大政方针等主流思想的宣传教育,目的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而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当前法治社会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高校法治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待增强,大学生法律宣传平台体系建设有待提高。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构建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的认识水平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构过程中,针对德育法治教育与教学科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在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不能忽视德育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教学科研与德育法治工作齐抓共管,两手都要硬,促进德育法治与教学科研两者平衡发展。高校教师不但要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来,而且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在德育法治工作中,高校要将德育法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监督考核机制,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积极主动,扎实稳步推进,并狠抓落实。
(二)合理设置法治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课程设置中,高校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高校通过设置大学生法律课程、开设法律知识讲座、开办法律大讲堂等形式在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中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法治意识。高校合理地设置高校德育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师将新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形式,并选取典型的法律案例、法律事实等将乏味、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象化,教师要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除了传授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外,还要与法治社会的时代要求相契合,指导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看待、处理相关的社会问题。
(三)结合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教育体系建设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构过程中,高校要充实联系社会实际,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学与时代发展的具体衔接,课程设置凸显专业性、法治化和时代性的特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和法治素养的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课程设置上,在保证法律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大社会实践和新的法治理念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看待社会现象的能力,而且指导大学生处理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法律知识方面的问题。高校通过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充实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教育体系建设。
(四)培养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提高思政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构过程中,高校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通过法律知识培训、经典法学案例研讨、国家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培训等学习交流活动,使高校教师能够对法律知识全面、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育模式,采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法,用适当的法学事例和典型法律案例分析来丰富高校法治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创设教学实践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外,教师多与大学生互动交流,随时做好学习情况跟踪和掌握,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学理论的实际操作能力,切实增强大学生法律学习的效果。
(五)加强法治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措施,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3]。新时代,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不仅要将工作重心都放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日常管理等工作中,还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认识的程度,切实增强高校法治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构过程中,高校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法治教育宣传工作的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法治宣传的力度,加强大学生法律宣传平台体系建设。高校通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新修订法律解读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高校通过校园网、led屏、微信公众号等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高校通过与司法部门联合开展法律知识进校园活动,不断丰富和创新法律活动载体,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法治觉悟。
综上所述,高校通过加强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合理设置法治教育课程、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法治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提高思政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法治化水平,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