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司法和公司治理中的现实与幻象
2018-01-22刘艳容
刘艳容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000
从法律学定义上,公司治理就是公司制度安排。既包括公司内部管理结构中的利益构架,既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权利博弈,又包含辅助监督制约公司制度的外部机制,既规范投资入股、转让、管理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综上所述,公司治理的概念集中体现在治理结构、权利分配和权力制约三个方面。而2006年新修订的公司法更是对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分配和权力制约有了突破性的创新尝试。一方面,新公司法打破原有股东结构的局限性,强调股东的利益实现。另一方面,新公司法在保护股东权益的同时,还加重了监督力度,形成外部监督辅助的科学化公司治理制度。
一、新公司法下的公司治理内涵
在过去传统的公司治理理念中,公司的结构模式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以股东为核心的治理方向,强调股东是公司的财产源泉,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力量。因此,现代公司管理制度要建立在股东权益实现上。一个是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的治理方向,追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这里更强调公司管理者的责任对象,不再局限于股东,而是对所有公司利益相关者负责。可以说从现实公司治理角度分析,股东核心制仍然适用于现阶段的公司治理。然而近年来,法律约束的不断推进,西方国家也开始关注股东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由此形成责任制的公司治理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新颁布的公司法对公司治理做出了以下的阐述:首先公司治理的首要原则就是保护股东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所有公司从事的经营活动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依法经营,并在经营过程中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新公司法从本质上体现了内部治理为核心,外部制约为辅助的科学管理制度体系。结合国外企业的制度发展研究,实现公司治理的国际化接轨。
二、我国公司治理之现状
沿袭于计划经济体系,我国企业治理模式从原有的国企机制发展而来。虽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改制为股份责任制,建立了股东大会。然而现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并没有真正变更为股东负责的治理机制。首先在企业结构的董事会责任分工中,运营管理混乱。企业经理或者厂长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处于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这种集经营决策、生产指挥、对外代表于一身的集权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即使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但在权利行使上却没有实际权力,无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必要的监督职能。其次,随着公司法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董事会的权利被不断扩大,这为少数高层股东控制董事会提供了有利契机。尤其是公司法规定公司运营的管理者可以由董事会股东任命,这为高层股东的权利垄断开启了绿色通道。最后,在董事会监督职能中,中国企业公司治理缺乏外围监督环节。公司法在监事会约定中指出,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行使监督职能,这种软绵没有强制性的制约规定,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又怎能落到实处,股东的合法权益又如何能得到保证。
三、新公司法下公司治理完善
股东作为公司财产的投资源泉,一旦将资本投放到公司,就失去了资本的所有权,转而替换为公司的股份持有权。因此,公司的运营利益直接联系着股东的利益。而从公司管理角度,股东不能直接参与公司管理,而是通过董事会进行会议决策。因此,为保护股东权益,新公司法对公司制度设计上,有了更完善的规定和要求。首先增加了股东的提案权力和股东累计投票制度。这在一定意义上,控制了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操纵,平衡利益关系者之间的利益。尤其是提案权益的使用,保证了中小利益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够通过累计的投票数合理申诉自身权益,构建公正合理的董事会结构。其次,新公司法还增加了股东的知情权和诉讼权。新公司法规定,公司的股东有权利查阅公司的运营的财务报表,以及各董事会决议。在有效范围内保证自己对公司现状和公司决策的知情权。当然一旦发现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尤其是受到股东或者公司经理人的侵害时,受害股东有权利提出诉讼,以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和自身利益。最后,新公司法在强化股东权益的同时,也对大股东的权利有着明确的制约。新公司法在第20、21条中明确规定,公司股东不得滥用公司职权,一旦给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要承担相应的赔偿。尤其针对公司重大资产买卖等有可能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重大决策时,要按照公司法律规定开设股东大会投票决议。这从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大股东的权利,平衡了公司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公司法对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结构调整、权利分配、权利制约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完善公司管理制度,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更应该借助新公司法的颁布实施,遵循权利平衡,充分发挥法律手段对公司管理制度的制约监督功能,保障公司治理机构的健康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