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的刑事执行检察窥探
——以社区矫正为视角
2018-01-22伍成霖
伍成霖 余 权
1.赫章县人民检察院,贵州 赫章 553200;>2.赫章县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局,贵州 赫章 553200
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背景下,检察机关不断推进检察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建设和智慧化建设,逐步推进检察工作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及使用。与看守所、监狱执行刑罚相比,监外执行(社区矫正)更直接、更紧密地处于整个社会大数据发展潮流之中,其的目的和价值的实现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社区矫正的目的和价值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的目的是将符合特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会社区之中,由司法行政机关在相关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等的协助下,对其进行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矫治,矫正违法犯罪心理,帮助罪犯顺利回归融入社会,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
社区矫正作为与监狱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模式,其更加注重于对罪犯的教育感化。其价值在于体现社会正义,彰显人道主义、提高行刑效益、实现行刑民主化。首先,社区矫正作为一种行刑模式,具有对犯罪的惩罚功能。对罪犯的人身自由权利进行一定限制、强制参加教育和社区服务等,都是体现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其次,社区矫正体现着社会的宽容和善良的人性关怀,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社区矫正下,罪犯能最大限度地以正常人的形式进行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并实现正常的家庭、情感等需求。再次,相较于监狱等监管场所,社区矫正所需的司法资源投入和成本较低,且罪犯能更容易回归和融入社会,降低再犯罪几率。
二、社区矫正及检察监督现状
(一)传统社区矫正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各地的社区矫正工作,当前虽然以省为单位建立了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但各省系统相互独立,信息不能互通,且系统仅能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信息等基础数据录入,从全国层面上看,仍然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跨区域、上下级之间不能实现完全的远程信息传送。实践中各地均存在司法所人员除了开展本职工作外,还要参与纠纷调解、综合治理及其他党政事务性工作,导致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教育开展不足。传统的位置定位、电话报告动态、个别谈话教育、集中学习、集中社区服务、走访调查等管理教育方式,不论是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动态掌控,还是矫治效果,均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且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难以形成有针对性的个案化、多样化、生动化的教育矫治方案,真正实现矫正犯罪心理的效果。
(二)检察监督的局限
由于公、检、法、司之间网络不互通,信息不共享。由于送达、邮寄法律文书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导致信息掌握不及时,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监督,导致“决定”、“接管”、“监督”之间相互脱节,监督不及时,造成社区服刑人员的脱管、漏管。由于刑事执行检察人员配备较少,除社区矫正监督外,还承担其他刑事执行监察监督职责,检察人员疲于应对工作,在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过程中,很少走入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工作、学习现场进行实地了解监督,往往是事后监督。
三、社区矫正中的大数据应用构想
近年来,各地在社区矫正及检察监督工作中,在运用大数据提升社区矫正管理和监督实效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实效。笔者拟就可预见的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就应用大数据开展社区矫正及监督作以下构想。
(一)统一的数据平台
搭建大数据应用系统平台,并实现公、检、法、司办公网络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使社区矫正司法行政人员能全面了解掌握犯罪情况和诉讼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矫治活动。同时通过智能数据分析,为矫正犯罪心理、预防犯罪找出最优方案,为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矫治提供科学的方案和决策支持,提升业务能力和矫治实效。
(二)全面的信息掌控
社区服刑人员作为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监管和教育矫治,信息化和大数据的发展为传统社区矫正所带来的管理和监督不足提供的有效的解决方案。在社区矫正中,通过对社区服刑人员日常产生的数据信息的全面收集分析实现实时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轨迹、思想状态、行为活动等情况,使矫治工作得到全面、深入、有效的开展。检察人员通过网络常规巡查和重点巡查,可以高效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予以监督纠正,真正实现同步监督的开展,极大地提升矫治和监督实效,降低司法人力成本。
(三)智慧的教育矫正
社区矫正的目的最终需要实现的是矫正犯罪心理、帮助罪犯重新回归社会,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依托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建立社区矫正辅助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智能识别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心理偏离度、社会融入程度、改造表现情况等,辅助司法行政机关有针对性地制定和修改社区矫正方案。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和要素偏离情况督查,实现检察人员对司法行政机关及人员履职情况的快速精准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