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视野下高校共青团融入“大思政”格局的实施路径探析*

2018-01-22郑智华

法制博览 2018年34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团组织

郑智华

广州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最为重要的青年群众组织,一直肩托着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任务使命,并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作出积极贡献。但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的群体结构、思想状态和内在需求呈现出多元复杂的变化态势,高校共青团如何在新态势下积极贯彻和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青联[2016]18号)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使之能够“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1]的改革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这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性”、“全面性”和“协调性”的战略定位,与群团改革大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四维目标是善性相通。因此,高校共青团必须积极探寻融入全面协同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实施路径,在融入过程中找准自身的地位与优势,弥补自身的短板和劣势,在“大思政”格局中充分发挥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作用,建设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

一、强化思想引领的政治职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共青团要融入“大思政”战略格局并充分发挥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关键做到强化团组织对广大青年思想引领的政治职能,全力以赴为党“立德树人”,为党培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校共青团本职主业,也是贯穿于“大思政”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

第一,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体系,实施精准细化的思想引领。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融入与作用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就必须把握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重视个体发展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因此,高校共青团在思想引领上要避免“一刀切、一锅盖”,而是要立足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的具体实际,构建思想引领的分层分类一体化体系。这一方面要求高校各级团学组织完善学生思想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各个层级在思想引领工作中能够分众细化、因材施教和精准引导。另一方面,各个层级的团学组织也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配合,将“立德树人”的引领目标贯彻于工作的策划、实施、宣传、评价等各个工作环节中,形成相互呼应、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的一体化体系,实现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全整体优化和全程优化。

第二,推进基层团建创新机制,实施别具活力的思想引领。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日常生活。思想引领工作的落脚点在于生活,重点在于基层团建。高校共青团应当依托于各级基层团组织,坚持“扁平化运作,强化参与、激活主体;立体化覆盖,靠前指导、助推成才;品牌化引领,项目带动、活跃整体”的原则,深入探索“团委立项、总支策划、支部承办”的活动组织机制,探索团建进公寓、团建进社团、团建进网络基层团建新模式,将“立德树人”的大道理落细、落小、落实,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小常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生活实践中更好地感知它、领悟它、践行它,大大增强思想引领的活力。

第三,加强学生活动顶层设计,实施持续长效的思想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是思想引领工作的首要环节。当前高校普遍出现的“二八现象”反映出高校共青团在学生活动的把握和设计上存有一定的问题。要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实施更持续长效的思想引领,高校共青团必须加强学生活动顶层设计,通过以学生个性特点为牵引,将“学院活动品牌化、项目化,系部活动专业化、特色化,班团活动个性化、大众化”,整合活动资源,精简活动数量,提升活动品位,全力打造若干精品校园文化项目。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扩大活动参与面,将“立德树人”思想引领的具体要求持续有效地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

二、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优化“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高校共青团要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就必须契合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凸显团组织的服务职能,将“以青年为本”的理念贯彻于团工作的始终。

(一)坚持“求真”思想路线

“求真”就是“求是”,具体而言就是在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高校共青团要真正发挥服务学生的重要职能,首要做到的是遵循育人的“真”规律。一方面,在认识定位上高校共青团要深刻认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地将学生视为能动的、独特的个体,在开展工作中善于找准与青年学生思想的共鸣点、核心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另一方面,在目标指向上高校共青团要把握青年人成长规律,用发展的观点因时制宜地构建各种发展平台和运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成长需求。其次要做到传授育人的“真”知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传授知识的真实性是紧密联系的。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交往场域中,高校共青团要为“大思政”甄别、筛选、传播真实客观的教育资源,帮助广大青年正确认识“中国梦”、“核心价值观”、“五大理念”等内容真谛,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后还要做到夯实育人的“真”情感,育人工作如果没有真实情感的“温润”,就只会沦为“机械化的生产”。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创设一种平等、包容、尊重、和谐的情境氛围,着力挖掘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作用,用情感凝聚人心,切实做到用贴心的服务来打动人,用丰富的活动来感化人,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人。

(二)践行“务实”工作作风

“务实”就是真抓实干。“以青年为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通过几个“务虚”的会议精神的传达就能达成的。它必须通过认真、踏实、细致的工作践行才能实现的。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将竭诚服务广大青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开发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健全服务体系。巩固“团建促党建”格局,积极探索“新三好学生”团建模式,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着重融入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内容,力求达到团组织引导和服务青年的职责和使命。

三、找准育人大局的角色定位,搭建“协同发力”理想桥梁

“大思政”的方法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各个部门、阵地、课程等教育因素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共青团应当依托于“一心两环”的组织优势,在育人大局中找准和提升“战略配合者”、“资源整合者”、“成长催化者”以及“弘扬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为“大思政”各个教育要素的耦合、互动、融通搭建优质理想的桥梁。

第一,提升团组织“战略配合者”地位。高校共青团服从服务于教育教学大局,要充分利用实践育人的组织优势,积极融入思政课“第一课堂”的实践课程建设。一方面高校共青团要“第一课堂”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通过辅助配合思政部等教学部门制定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育方案,制订更具有吸引力、科学性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和提供相关的实践教育教材,为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上提供成功的经验借鉴。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为“第一课堂”提供良好的实践载体,全面推进“团日主题活动”、“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项目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无缝结合,增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夯实团组织“资源整合者”地位。高校共青团要充分整合校内各种文化资源,全力打造若干精品校园文化项目。一是深挖和提升校园文化项目内容的感召力、形式的吸引力、品牌的影响力、发展的生命力和制度的保障力。通过推出校园文化活动超市,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用优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项目来感化青年。二是丰富与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科学评价体系。将碎片化、单一型的的育人项目规范化、课程化和制度化,构建以精神构建、价值确立、心理疏导、情感成长为主要内容的“4+x”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兴趣发展能力。三是努力推进和达成文化活动精品化成果化。以“攀登计划”、“挑战杯”等省级比赛为依托,不断整合、提升和优化校园文化资源的质量与水准,进而打造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

第三,优化团组织“成才催化者”地位。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引领躬身实践,增强体验式教育的成才催化功能,让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全方位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高校团组织应当坚持“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社会实践“项目化、社会化、基地化、课程化、专业化”模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提升社会实践层次,务求社会实践实效。

第四,增强团组织“弘扬传播者”地位。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要求高校团组织立足于“内容为王”,强化“找准学生活跃的网络空间、运用学生常用的网络工具、发挥团学组织的整体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的网络阵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大思政”格局网聚青春正能量,向学生传播时代好声音。一方面要求做到打造“全媒体”,将微信平台、微博、网站、班级QQ直通车形成统一的全媒体内容生产链,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高度融合,呈现立体化辐射。另一方面是构建“两主线”,在开展传统形式“线下活动”的同时,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推进“线上活动”,探索多层级、宽领域、广覆盖、常互动的传播方式,打造出“受欢迎、传播广、影响大”的实施路径网聚青年学生,拓宽和丰富“大思政”网络育人的路径与手段。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团组织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