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路径选择
2018-01-22田正浩
田正浩
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未成年犯罪是目前社会上危害最为广的社会公害[1]。在处理未成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中最受欢迎的当属社区矫正。
一、未成年犯罪的社区矫正
从社会学犯罪学的角度来看,未成年罪犯是一个特别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有两大明显特征。第一,未成年是一个敏感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人即将要迈入成年的阶段;第二,这一个较为充满变数复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未成年人的个性及特征都尚未定型,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为他们的心性不成熟,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这一点来看,若未成年人所处的环境是良好的,他们很容易受到积极的引导,相反,他们容易受到消极的影响。基于此,采用社区矫正的手段来帮助未成年人罪犯走向阳光的未来,这不仅是适用刑法改革的结果更是一个处理未成年人罪犯的新方向。
就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来看,未成年人罪犯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而且增速明显加快[2]。据每年的刑事案件统计,有超过5万未成年人被处以刑罚。有高达150多万人,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罪犯,甚至有犯罪倾向的从事不法行为的犯罪团体也在逐年增加。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近15年来我国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罪犯每年以14.5%的增速逐年增高。随着数量的增多,未成年人罪犯的犯罪年龄也逐年的降低,规模逐渐的增大,有的甚至以团体活动为主,其从事的不法行为越来越暴力化,也加入了高科技的智能犯罪辅助。在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中,抢劫罪成立的案件较多,大多数都以团伙作案为主,而且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未成年人为了追求游戏的刺激或购物等多种网络化的享受,因而走向极端。以某市为例,2017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高达110名,在这些未成年人犯罪中有54人是初中以下毕业,学历水平较低。因财务类型犯罪或施加暴力被处罚的未成年人分别高达48人和36人,其中有76人处于团伙作案。在这些矫正对象中,有84人属于初次作案。其中辍学、没有正当职业的人有72人,他们当中有超过70%的人,家庭的生活并不幸福,大多单亲、离异或重组家庭较多。
在处理未成年人罪犯,我国从上采用非刑罚化的手段来对其进行量刑处理。因此大多数未成年人罪犯并不会被处以监禁。基于此,采用社区矫正的方式帮助未成年人罪犯走出阴霾是合乎情理的。从这一点来说,社区矫正他既可以执行刑罚的功能又可以对矫正对象实施以德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走向社会。
二、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的理论视角
(一)人类行为及社会关系理论
社区矫正并不是监禁刑的一种,它是更靠近于社会化的处置政策。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社区矫正时需要参照刑法处罚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融合社会工作理论,以此为视角,采取多样化的工作模式,最终实现社区矫正对未成年人矫正对象的刑罚处置与社会回归双重功能作用。首先在这一过程中,它的理论依据是人类行为与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囊括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学说。举个例子来说,未成年人在家庭环境承担的角色及其在团体环境中所承担的角色对其行为意识和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了解矫正对象表现出的各种问题,社区工作者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到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有的不同需求,也需要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人是如何满足这些需求的。与此同时,还需要掌握到矫正对象所处的社会系统,并充分的了解到社会系统对矫正对象所起到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掌握未成年人犯罪所处的心理生理及环境特征。在众多的未成年人犯罪中,其中最为普遍的要属侵财性的案例。换句话说,未成年人经常因为财务的问题而剑走偏锋,选择犯罪的道路,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社会有必要帮助青少年们掌握正确的金钱观念,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贪欲,最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有着良好的道德责任。
据某项关于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道德价值的数据调查显示,大多数的青少年公民意识是很强的,而且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他们有博爱、顺从等合乎情理的价值观,同时还珍惜自己的家庭、友谊,并保持着诚实善良的品性。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仍有百分之30左右的青少年在物质方面有着令人担忧的地方,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已经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享乐,注重攀比,更注重寻找刺激。在接下来的调查显示,这部分青少年可能会采取不道德的方式来满足自身对享乐攀比这部分的需求。这说明我们有必要关注环境的变化,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所带来的影响,重要的是在这一环境的影响下,如何正确的引导未成年人掌握良好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系统理论视角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因素是来源于家庭困扰,或者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困扰。正是这种环境的影响使得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变化,他们由自我对抗转换为向社会对抗。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影响,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偏离了社会导向,心智不坚定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举个例子来说,调皮逃课爱打群架的青少年可能在他人的掩护下没得到正确的引导,因而会持续进行自己的行为。这种掩护实际上指的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帮助,有可能是同学受到了威胁,帮助这些不良青少年打掩护,也有可能是教师与家长沟通不恰当,导致双方无法准确的交流,因而给了这些不良青少年持续自己行为的导向,这种家校之间的不配合,使得逃学的青少年更有恃无恐。因此在其行为上会出现偏差。从这一角度来看,由于家庭和学校的互动不及时造成了青少年的行为有点偏离社会的轨道。
(三)实务理论
社会工作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服务体系,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也积累了很多实用的理论。社会工作涉及到的模式相对较多,而且流派纷杂。其中广为人知的有精神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认知行为理论,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等等。
在社区矫正中,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的应用范围较广,对其正确理解有助于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它强调人的生存,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强调人的自由,因此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社区矫正更能尊重每一个矫正对象的尊严,让其在矫正的过程中正确的认识自己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在社区矫正中应用社会支持理论来对矫正对象进行引导,这样一来,可以帮助矫正对象更好的关注社会功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网络,并在这一网络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是值得予以充分利用的。
社区矫正的对象是未成年人,这是一个成长过程中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所拥有的资源调动能力较低。这并非是由于未成年人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所接触到得社会人群。在社区矫正中运用增强理论可以使得矫正对象拥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在短期内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拥有解决困境的能力。虽然一时走上了弯路,但要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认识方法增强自身的适用性,这样才能解决他们目前所面临的无力感和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上述所述内容社区矫正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不仅仅可以提高社区工作者思想认识更能促使社区矫正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从边缘走回社会中心。
三、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的路径选择
(一)促使未成年人的心理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增强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无论是从生理状态的变化,还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成年人所处的时期都是一个较为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未成年人的心性及其责任感的认知正处于一个极度变化的发展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其所承担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据有关调查表明,有将近1/3的未成年人接受心理辅导,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着犯罪的倾向,而且随着环境的改变,无法很好的融入到社会中。长此以往,如果对这些未成年人不加以干涉的话,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不良青年。心理功能发展的不健全,有可能导致他们在感情和身体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加入到吸毒或暴力等犯罪过程中。对一个未成年人实行监禁处罚其耗资也是相当巨大的。
近期有一项相关调查表明,若这些潜在的因子存在于未成年人身上,当其成为父母之后,会将这些不良的潜藏因子或反社会行为的概念传输给自己的孩子,对下一代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构成了问题行为的代际传递链。若形成这种传递链,对社会的伤害是相当大的。因而对未成年人罪犯要从社区矫正入手,让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只有拥有健全的心理功能才能遇到挫折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发泄方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会帮助未成年人走出阴霾。
(二)重视家庭系统的应用,寻找有效的社会支持
青少年时期,家庭的变化对未成年人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若家庭成员之中有人服用抑郁药物有可能造成家庭氛围紧张,未成年人生活在此种环境下会增加其心理负担。比如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感情不和,造成离异或父母失业等家庭生活中的客观因素,也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离婚不仅对夫妻双方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这一方面,有很多相关研究的调查结果都可以辅以佐证。除此之外,家庭内部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紧张也使得健康的家庭关系走向破裂。这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是相当不利的。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某地区有1/3的未成年人认为他们的父母并不了解他们。有超过2/5的未成年人认为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存在着问题。有近半数的人认为他们的家庭给自己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一数据表明,青少年由于家庭系统带来的压力,很容易剑走偏锋,他们没有应对这种变化的能力,因此只能选择偏激的行为来缓解家庭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关注家庭系统的作用,对社区矫正的顺利开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社区矫正的路径选择还需多样化,借助多种形式引导未成年人罪犯获得重获新生的机会。
四、结语
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注重未成年人自身适应能力增强、家庭系统功能完善,更关注社区矫正的预防、治疗及矫正康复整体功能的实现,这样才更好的帮助未成年人走出犯罪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