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2018-01-22张清林
□ 张清林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 西安 710061)
文化对于人,犹如水之于鱼,空气和阳光之于自然生命。作为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有机统一的生命有机系统,文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维系社会有序运行的程序和密码,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人类实践智慧得以传承的符号和遗传系统。对于民族来说,文化是其身份特征、精神家园、灵魂血脉,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实践智慧和历史记忆,塑造着民族的品格,铸就着民族的灵魂,影响着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生存方式,支撑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命运。任何一个文化意识比较自觉的民族都会珍视自己民族世代创造和培育起来的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价值充分认同,对自己的精神家园自觉守护,对自己文化的前途充满信心。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性心态和坚定信念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2文化自信也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可能具有奋发进取的勇气和发展创新的活力,才能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在世界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当代中国要解决的最大时代课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完成这一使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智慧滋养、智力支撑和精神牵引,离不开中华民族高度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就源于文化自信。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无论在势能还是影响力方面都不处于优势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还面临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和挤压;在国内,由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艰难曲折的命运,文化自卑的心态以及文化虚无主义还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将伴随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进程的始终。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讲清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底气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对中国人来说,文化自觉就是对自己赖以生存的中华文化有自知之明,而且对其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有充分的认知。而文化自信的底气就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讲清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世界文化史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体系中唯一未曾中断,绵延古今的文化类型。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2]。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培育起来的,是以华夏农耕文化为主体和底色,逐步吸收融合游牧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接纳伊斯兰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以来,虽然遭遇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中华文化没有被吞噬,没有丧失自己的独特性,而是在剧烈的阵痛中实现了凤凰涅槃,从传统逐步走向近代。
五四运动以后,追求救亡图存的中华人民选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先进文化,为古老的中华文化注入了清泉活水。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保存和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命脉,创造和培育了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革命文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智慧滋养、精神动力和方向引领,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实现了中华文化形态的嬗变。
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在文化认知方面有过曲折,但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始终坚守中国文化立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马克思主义)为魂,以西为用,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使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既为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诠释,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奉献了文化智慧。
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根基,源远流长的传统、丰富的内涵、从多次灾难中挺立下来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二、充分阐扬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国民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
文化自信既是对自己拥有的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自己的文化创造力、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和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也是对文化自卑心理的克服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否定。
在民族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受地理环境和文化视野的限制,中国人一致认为自己生活的世界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天下中心”,也是“文明中心”,因此,“华夏文化优越论”在相当长的时期一直是中国人的主流文化心态。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一系列的战争失败和西方工业文化的参照,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念产生了动摇,文化心态经历了从自负—自警—自救—自卑—自闭—自残—自贬到自觉的曲折历程。直到今天,面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和挤压,崇洋媚外、文化自卑的心态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和消除。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讲清中国文化的独特创造、精神品格、生命历程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充分阐扬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国民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
中华民族是富有文化创造能力的民族。在五千余年的文明创造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绵延古今的文化体系。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3]。
和世界其他现存的文化体系相比,中国文化具有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辩证法则,民胞物与、众生平等的生命伦理,崇仁贵和、尚德利群的处世原则,中庸之道的处事方法,诚实守信的立身之本,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政治哲学,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孝老爱亲的家庭伦理,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世界理想。中国文化之所以绵延古今,保持历史的同一性,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和价值理念密切相关。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演进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过辉煌、有过高峰,也有过曲折和低谷。在中国历史上,外族入侵,武力征服中原,进而建立政权的历史剧幕数次上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最终的结果是“征服者被征服”,即入主中原的民族最终被中华文化所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中华文脉历经劫难而不断,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人类历史已经从民族历史进入世界历史,即全球化时代,这既为中华文化显扬自己的风采和价值提供了舞台和历史机遇,也对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构成严重的挑战。但文化的全球化绝不意味着文化民族性的泯灭、文化的同质化和西方文化的一统天下,而是意味着世界文化的形成和民族文化在冲突融合中再生。经过全球化的洗礼,中国文化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中华民族的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化不仅维系了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生存和发展,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唐宋时期,由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周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主动学习,就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对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文明进程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在评价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时指出:“中国对西方世界作出了很多贡献,这些贡献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发明的发展。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800年的这个千年,中国给予西方的东西,超过了她从西方得到的东西。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4]。
中国文化不仅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蕴藏着化解当今人类生存困境的智慧资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研究世界文明史闻名于世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就提出了“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时代”的著名论题,并指出:“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的道路。在这一点上,现在世界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式的中华民族。”[5]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面向21世纪国际大会”,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探讨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时,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的论述既是对文化虚无主义最好的驳斥,也是我们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坚定文化自信的充分的理由。
三、克服国民盲目乐观和文化自负的不良心态,为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理性客观的文化心理
文化自信,绝不是固步自封、盲目排外和妄自菲薄。文化自信是自尊而不是自傲,是自爱而不是自负;是自豪而不是自大,是自省而不是自恋,是自警而不是自囚。审视当下国民的文化心态,不难发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西方文化弊端的充分暴露,在国民中,尤其是在知识界,一种以文化自信面目出现的“中国文化救世论”的优越感悄然兴起,这种盲目乐观和自负自恋的心态是有悖和有害于文化自信要求的。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讲清中国文化的现实境遇,摈弃妄自尊大、盲目乐观和自负自傲的不良文化心态。
文化自信缘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一是指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二是指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乐黛云先生指出:“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首先要自觉到自身文化的优势和弱点,懂得发扬优势,克服弱点;其次要对过去条件下形成的旧文化,即传统文化进行新的现代诠释,使其得到更新,有益于今天;第三,还要审时度势,了解世界文化语境,使自己的文化为世界所用,成为世界文化新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才是对自己文化的全面地自觉。”[6]
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古今、保持历史同一性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有自己的优良品格、独特的价值理念,也蕴藏着化解当今人类生存困境的智慧资源。但像任何文化体系一样,今天的中国文化也有自己的弱点。中国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经历深度的理性启蒙和系统的文化批判,因此,文化遗产中的消极元素,例如,权力本位、等级观念和潜规则等还有很强的历史惯性。这些消极元素既在某种程度上窒息中国文化机体的生命活力,阻碍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发挥,也在相当程度上损害国民的文化自信。
今天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既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优秀成分、彰显自己的价值魅力,为化解人类生存困境奉献中国智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使中国文化的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还没有实现,中国文化在形态和发展水平上与西方文化还存在着时代性落差。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完全适应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文化体制和机制在相当程度上还束缚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的创新发展。在国际文化格局中,无论从势能、传播能力、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来看,中国文化都还处于相对弱势。由于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存在本质的分歧,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遭受“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的攻击。因此,我们必须以理性客观的心态对待中国文化,在坚守文化立场的同时,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优化中国文化结构,整合文化模式,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步伐,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全面的文化自信。
四、让国民明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激发国民对中国共产党担当文化使命能力的信任
新时代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既意味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所处地位高度认知,对中国文化当代价值充分肯定,对中国文化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对中华民族文化创造能力深信不疑,也意味着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和发展能力高度信任。
回望20世纪以来中国人文化心态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担当文化使命,克服文化自卑,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新时代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政治保障。
第一,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信心和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国力基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但从另一方面讲,文化的兴衰、国民的文化心态始终是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民族的独立、国力的强大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国民的文化自信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饱受欺凌,文化心态从自负、自警、自救走向自卑的文化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精神支撑下,肩负起救亡图存这一历史使命的同时,也以高度文化责任感担起了自己的文化使命。经过97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既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也为延续和发展中华文化提供了政治经济基础,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信心奠定了心理基础。
第二,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清泉活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担当民族使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最先进文化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同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接受、宣传、研究、运用,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深度地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转型。
第三,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创新培育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精神,既激发了民族精神的巨大能量,也推动了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一个民族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和培育出来的富有生命力、彰显民族精神气象的优秀思想,是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和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统一、乐观务实为主要内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应对各种挑战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的进程中,在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和人文精神同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培育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为主要内涵、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功能,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内涵,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
第四,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和培育了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富有文化创造能力的民族,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根据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社会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样态,中华文化才得以发展壮大、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中国共产党在担当历史使命的进程中,不仅创造和培育了内涵丰富、多彩多姿、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这样新颖的文化样态,鼓舞了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斗志,激发了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推动改革开放的信心和豪情,形塑了新的国民性,也记载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实践智慧和心路历程,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优化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第五,通过不断的文化反思和理性自觉,找到了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智慧和方法,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那就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吸收与融合的统一。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心态之所以经历那么曲折的历程,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之所以在文化发展观上失之偏颇,就是因为对文化发展的规律缺乏理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担当历史使命的进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智慧和方法,先后提出“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方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和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实践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42-43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演进逻辑和中国人文化心路历程昭示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担当,中国人就不可能终结文化自卑的心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就有充分的理由高度信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