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程及经验研究

2018-01-22杨文仙

法制博览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中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杨文仙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生生不息的滋养源泉,也是各民族继续发展中华文明的动力基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从中积累宝贵经验,以为后鉴。这些宝贵经验对于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评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演变,并从中总结经验作为现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定位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是一种外来理论它是以欧洲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是新鲜事物。因此,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由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大多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旧意识形态,对待方式相应的则是全面否定。例如,1923年陈独秀在中共中央《前锋》刊物发表文章,讽刺胡适等人的整理国故行为,称其“在粪秽里寻找香水”。瞿秋白强调“中国古旧的宗法社会之中,一切思想学术非常幼稚”。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历史定位,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文化策略,都认为必须大力使用革命手段去解开传统文化的束缚。这种思想路线和政策倾向,导致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和教条主义运用,使当时的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用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使得中国共产党人不再把传统文化当作完全的革命对象。在一些当时的理论文章中,还可以看到将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当作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原有资源等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用一段简单的话语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基本原则:“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①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传统文化的思想转变,与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直接相关。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有了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转变,才有了中国革命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嵌构的理论创新。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探期党对传统文化的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提出要改造传统文化,使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新文化之中,这是一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新思路,也是当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启始。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建设都十分不易,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中国的民族问题挂钩起来,开始重视国内各个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文化整体的历史作用和深远意义。1956年,中共八大要求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保持好民族性,指出对于中国过去的和外国的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识,必须加以继承和吸收,并且利用现代的科学文化来整理优秀的文化遗产,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同年,毛泽东提出指导当时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方针科学地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对当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的作用,也有效地影响了后来的长期建设。毛泽东以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的问题,指出中国文化的转型方向既不是“复古”也不是“西化”,而是转变为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些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新的政权,同时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转变,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同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都处于探索之中,中华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全面阐释和发扬,导致在当时的许多实践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碰撞与坚守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现代化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西方思潮和文化的大量涌入。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西方文化展现了激烈碰撞的场景,有些人甚至出现了极端的反传统情绪,一味地宣扬西化,这股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愈演愈烈。在此现实下,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与冲击,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提出要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并“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新文化。邓小平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定位,很快在全党形成了共识,这一共识有效抵制了当时极端反传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越来越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对于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将生产力与文化作为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标准,更加突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强大的文化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多地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考虑国家发展的问题,越来越重视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价值。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集体审时度势,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中“和谐”和“人本”思想均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吸收借鉴这一文化资源,并赋予其历史唯物主义新意,开创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境界。

四、十八大以来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来看待,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使其发挥了现实积极作用,实现了继承中的发扬。习总书记多次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因势利导,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这些思想是对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党的领导人关于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原则的科学坚持。

五、党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经验与启示

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传统文化认知、定位与调整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不仅仅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立、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断奋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经验与启示:

一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从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立足中国实际,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唯有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

二是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和立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但这些文化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表现出良莠并存、精华与糟粕往往互生互动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科学地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在当前认识和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上必须始终如一坚持的重要原则。

三是必须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如何认识这一指导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经过了长期的思考。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特色,而要保持革命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现代化才有可能。

综上所述,总结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经验,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评价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优秀文化。

[ 注 释 ]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07.

猜你喜欢

中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