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高龄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长期预后分析

2018-01-22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1期
关键词:高龄心绞痛显著性

孙 鑫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冠心病是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其发病率位于慢性疾病的前3位,且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进程,据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每年平均增长1000多万[1~2],这导致我国老年冠心病患者数量大幅增长,带来严重医疗负担。目前,随着介入技术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冠状动脉介入术在高龄冠心病患者中逐渐展开,其治疗后的长期预后也成为研究热点。以下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高龄(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92例进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长期预后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高龄(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医院道德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①患者均符合关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年龄均≥75岁;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92例患者中有46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研究组,另外46例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对照组。研究组46例患者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75~86岁,平均年龄80.7岁,心绞痛患者35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合并高血压病27例,糖尿病 9例。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75~88岁,平均年龄80.9岁,心绞痛患者40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合并高血压病25例,糖尿病 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评价指标:①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冠心病患者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等,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通过电话随访、查阅患者再住院病历等方式获得。③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出院6个月后,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进行评价,主要对躯体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程度等5项进行评价。每项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3]。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数据用(±s)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结果数据进行卡方及t检验,若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有41例治疗有效,其治疗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患者中有32例治疗有效,其治疗有效率为69.57%。经统计学计算(P<0.05)。由上述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患者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2.2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结果:研究组46例患者中,发生心源性死亡0例(0)、心力衰竭5例(10.86%)、再发急性心肌梗死7例(15.22%)、再发心绞痛19例(47.50%);对照组46例患者中,发生心源性死亡1例(2.17%)、心力衰竭13例(28.26%)、再发急性心肌梗死10例(21.74%)、再发心绞痛31例(67.39%);对照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比研究组高(P<0.05),但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及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结果: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结果如下:躯体受限程度(47.2±7.4)分、心绞痛稳定状态(49.1±6.8)分、心绞痛发作频率(48.9±8.3)分、治疗满意度(67.8±7.9)分、疾病认知程度(72.0±9.1)分;对照组患者各项评分结果如下:躯体受限程度(43.7±6.8)分、心绞痛稳定状态(45.6±7.1)分、心绞痛发作频率(45.1±7.6)分、治疗满意度(62.2±8.0)分、疾病认知程度(63.7±8.9)分。由上述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高,说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较研究组相比较差,经统计处理后得,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中冠心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4],冠心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WHO对老年进行重新定义,其中将≥75岁的老年人划分为高龄老年人,在高龄老年人群中,冠心病的患病率较高,且高龄冠心病患者具有一些特殊的临床特点,如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或主观症状较轻;另外高龄冠心病患者射血分数更低,易出现脑出血、严重心衰或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加上高龄老年人身体功能减退,应激抵抗力下降,这些原因增加了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难度,并导致其预后效果不佳。

冠心病在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年来,随着介入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介入治疗具有疗效好、创伤小、痛苦少等优点,其临床应用日渐广泛,现已成为冠心病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接受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相继增多。国内研究也显示,高龄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比例增大,且手术成功率大于90%[5]。然而,高龄冠心病患者具有罹患基础疾病多、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等特点,使得高龄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长期预后成为研究热点。文中对老年高龄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未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长期预后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9.57%,说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发生率明显比研究组高(P<0.05),但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及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另外,由生活质量评价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高,且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较研究组相比较差。综上所述,老年高龄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长期预后效果较好,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明显改善高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包括患者机体功能状态及症状缓解,复发程度也得到改善;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明显减少,减少了患者再住院率、并减轻了患者痛苦。

猜你喜欢

高龄心绞痛显著性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心绞痛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
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1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