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子医》病因学说与养生启示初探❋
2018-01-22梁万山
梁万山,郑 洪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006;2.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龙之章(1806-1883),字绘堂,清代河南周口人,中原医家、地理学家,其医学著作《蠢子医》为晚年课孙所作,因此行文为打油诗形式,朗朗上口,方便童学启蒙。龙氏生前未将《蠢子医》公开,其孙君由、兑山因此公诸于世。笔者分析、归纳该书的病因思想及其对养生的启示,兹论述如下。
1 人身之疾均不离人情与气运
龙之章认为人身所患疾病不外乎两大因素,一为人情,二为气运。人情即是人之七情六欲,气运即是天地之气候变化,《蠢子医》中称为“天理”。在《蠢子医·金匮石室小脉案》中龙之章提到“药王教我立案我不立,只要参透人情与天理,情理参透便无疑,即此便是圣人小徒弟”。其中人情是内因,气运为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1 气运是外因
龙之章认为天理即是气运,类似于现代所谓的气候环境。人与天地相参,天之气运有变,则人亦应之。故其在《蠢子医·医道以气运为主》中说:“人身原是小天地,天地人身总不离。所以唐虞历数,必于人身验析夷……天若转时他便转,天若移时他便移。”根据龙之章所言,气运的变化是有一定时间规律的,古今气运有数,十年一变。顾植山[1]认为:“相对来说,五运六气学说偏重于自然变化周期性规律的演绎”,且以60年为周期。而龙之章所提出的气运,是精通《易经》的学术背景和临床观察而推测出的。因龙之章精通《周易》和地理堪舆学,在《蠢子医·题辞》中也有体现:“昔有宋朝邵康节,恒将数学去课儿。他有《蠢子数》,我有《蠢子医》。”因此这种气运的算法与《黄帝内经》所言五运六气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其依据具体体现在宋·邵壅的《皇极经世书》中。邵壅创立了“元、会、运、世”的计量时间单位。计算公式如下:1元=12会,1会=30运,1运=12世;一元为129600年,一会为10800年,一运为360年,一世为30年。乔宗方[2]认为:“元会运世各有卦象表示,每年亦有卦象表示天文、地理、人事发展变化。”因此一世(30年)中的卦象有三个爻,故一世分为三,十年为一爻,则十年一变。因此,古方亦不适应当今气运条件下的病证。如龙之章在《蠢子医·例言》中指出:“道光年间,吴又可《瘟疫论》最行,咸丰年间,便有不行,以其偏于清利,全无温补也。”故气运的变迁,是人身疾病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龙之章基于气运学说在脉法和用药理论上提出了创新。
1.1.1 三部脉学诊法的创新 在诊断方法方面,龙之章创新了脉学诊断方法。根据当今气运风火较盛易导致人体气机上冲下流,龙之章创中指脉、寸口脉、尺泽脉三部脉学诊法。古代三部九候脉法已不能满足诊断当今气运条件下产生的病证,故创此新脉法,虽形式不同但仍师古人之意。其一,龙之章在《蠢子医·风火诸症脉论》中指出:“人之头颠,与中指相应,凡是风火上中于头颠,则气脉必贯乎中指。”其异常搏动为“或如蛇吐信,或如珠流缀;或如针书藏,或如电明灭”,凡是在中指三节断两侧的指动脉摸到异常跳动,代表的意义不同。中指第一节(指根)代表咽喉部,第二节代表面部,第三节(指头)代表头部。因此左右中指三节摸出异常搏动,则代表同一侧相应部位存在气血瘀滞和病变。其二,寸口脉候则遵照传统脉法,左边寸关尺候心肝命门,右边寸关尺候肺脾肾。其三,当风火往下传到下焦时则诊尺泽脉,病理状态为“上下若滞水,中外若车辙”。尺泽脉是尺泽穴的脉搏搏动,左右尺泽脉代表同一侧的下焦及其下肢的气血运行状态。
其创新的中指脉和尺泽脉均是在寸关尺三部不能诊断,而超出本位上冲下流的气机,故龙之章最后在《蠢子医·脉法续余歌》中提出:“三部以上皆是火,三部以下皆是热。”
1.1.2 气运的变化使用药分霸道与王道 在方药方面,余瀛鳌[3]认为龙之章在临床上的“王道药”和“霸道药”是不同的。霸道和王道的提出是针对气运对当下的影响,因龙之章在《蠢子医·病有风火湿寒之毒,便须从此下手》中认为:“如今气运大非前,病症多有毒症兼。不用毒药却不效,一加毒药便立痊”,故在方药方面有此分法。对毒药的运用龙之章称之为霸道,如川乌、草乌、巴豆、马钱子、雄黄等有毒药物,而运用平和的药物则称之为王道,如用茯苓、石膏、桂枝、黄芪、人参等。龙之章以国家的治理作比喻霸道药和王道药的运用。人之身生疾病,如一国政局处于暴乱时期,需要兵戎武力解决,此为“霸道”。验之于人,则需要用有毒药物来平定症状;国家暴乱平定,则需要制定秩序进行管理、发展经济,此为“王道”。验之于人,则是需要用平和药物来进行调理,此理念暗合“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精神。
1.2 人情是内因
人的七情六欲变化会造成身体气机的逆乱。《素问·举痛论》有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情绪的变化均会带来此种变化,久而久之,气化层面的变化则会向器质性的变化发展。再加之外因气运的作用,人身疾病则由两者的共同作用而产生。因此,医者人情的调摄不可忽视。
1.2.1 欲火为诸病之由 龙之章认为过度的思虑导致欲火是人情致病的主因。当今世人焦虑甚多,不同于物质匮乏和信息相对封闭的古代。因处在物质高度发达和信息交流密切的时代,今人便对所喜好的物质及其相关活动思前想后,过度的思虑导致欲火。龙之章在《蠢子医·金匮石室小脉案》一节中提到世人产生欲火的原因:“云烟之上有真我,看尽天下真病源:不是名心重便是利心宽,想得愁火住上窜。”并用一连串的排偶句来描述此情况,如“不是爱痴儿便是爱娇女,想得情火往上翻”。其余的分别是爱纹银、爱大钱的急火,爱赌博、爱棋盘的憋火,好高卧、好游田的热火;爱妾娇、爱闲妓的痴火,爱饮酒、爱肉餐的馋火,好结客、好会官的妄火,好鞍马、好鹰犬的疯火,思入阁、思开边的怒火,好顽童、好洋烟的淫火,这11种火均是人心思虑过度而致。此外,同时在《蠢子医·金匮石室小脉案》中还引用《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加以论证:“古云病机十九条,只有一二把寒消……除了寒症皆是火,看透人情不可招。”
1.2.2 饮食男女为诸病之源 龙之章更深入指出,人情致病的两种情况无非是人类社会两大组成部分“饮食男女”,并专列一节题名为《蠢子医·病从饮食男女得者甚多》,在其后引用儒家经典《礼》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来加以论述。其中“男女”泛指人心情欲,即是人类的精神世界。“饮食”泛指社会物化之欲,即是人类的物质世界。龙之章在临床上作出区分,一是过度的物欲致病多为杂病,病位在阴分多。在《蠢子医·病宜用金丹,不论老弱贵贱》中认为:“如今人心多奇?世道亦曲弯,有病多传阴,不用金丹便不占。”龙之章对于此则常用其自拟成药紫金丹治疗人情导致的疾病。紫金丹组成:赤金100张,蜈蚣10条,蝎子、郁金、三棱、莪术、穿山甲、巴豆霜、明雄各30 g。二是过度情欲导致的病证则是下焦中有虚火或为虚寒。并在《蠢子医·吐血因遗精而得者甚多》中举例梦遗的病案:其中一病人相火过旺,诊脉为“中上微弦气甚弱,惟有尺部是真热”,症状则是“每夜邪火一起来,恒有美人暗交接”,用方则是清相火、补肾气。“不如知柏八味清相火,止住淫邪把病折”。此类梦遗均是以清利下焦为主,脉象为尺部多见异常。
人情这一病因会造成人身气机的变化,此为内因,气运这个外因则通过人身气机变化而起作用,因此人身之疾病均不外乎气运与人情。
2 对养生的启示
龙之章认为人情和气运均是致病的内外因,因此吾人需在此两处下功夫。如疾病恢复到一定程度,需要自我饮食调节和不患得患失的心态,无需再针药攻伐,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则需从养心、食补和顺应四时。
2.1 养心为本
养生先养心,因人情造成的气机郁滞为致病的内因。龙之章揭示了人情是致病的两大因素之一,可知心平气静在养生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外在诱惑甚多,人心易浮躁。龙之章所说的11种欲火,在精神疾病学角度来说类似于焦虑症,解决的办法是明白一切是最好的安排,并专注于当下,则不会左顾右盼的思前想后。《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论便讲出了养生重视宁心静气的重要性。
2.2 重在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平常食物就可以调节人身。龙之章在临床用药上分霸道和王道,这是基于药物的毒性与非毒性、治疗大病与小病而作的区分。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当身体病邪已经消除有90%,宜用无毒药物调理养护。此外,龙之章深谙《素问·五常政大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此理在《蠢子医·养病歌》中有云:“大病只宜治八分,治得八分好温存……只吃二分善将养,全靠米面为主张。”人体亦是一个小天地,与大自然一样有自我调节恢复功能,人为地去用针药等手段干预人体的自愈,则起矫枉过正的反效果。静待机体自然康复,唤起身体的自愈机制,方是权宜长久之计。《伤寒论》中亦曰:“大下之后……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且龙之章经常用日常所见食物治病。如《蠢子医·山楂治老幼之滞甚好》中所言的山楂,“小儿大补甚是少……一见参术便不灵……不如与他吃山楂,加上红糖细细炒。”如《蠢子医·红糖治病最多》中提“红糖治病最是多,不论虚实与寒火,以其性缓入中州,诸药逢之若金科。”如《蠢子医·痨病有色痨气痨之分,不可一例而观》中言及雪梨、莲藕,如“今日之热热午前,只用生梨生藕压一压,以为补益渐可痊”,可见食补在养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3 顺应四时
气运的改变导致用药诊断的改变,因此养生需要遵循天时。在一年中四季有不同的养生特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且有每个季节的起居饮食作息的讲究。龙之章亦在《蠢子医·脉理就是中正星,须要上下细斟》中有提及每个节气有与之相应的病证,如“清明以后霜降前,尤于此处多见端”。
龙绘堂从根源上揭示了人身产生疾病的原因,不外乎人情与天理,人情即是人之七情六欲,气运即是龙之章谓之的天理,两者是致病的内外因,并且据气运的改变创造性地提出中指、寸口、尺泽三部脉法,用药分霸道药和王道药。人情中过度的欲望产生欲火,并将此理论实践到临床上。从这个病因给出的养生启示是,养生根本在养心为本,重在食补为养身养病之根本。
[1] 顾植山.从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谈五运六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6):463-466.
[2] 乔宗方.试析《皇极经世》历史年表与先天六十四卦圆图[J].周易研究,2007(1):60-63.
[3] 余瀛鳌,盛维忠. 龙之章及其《蠢子医》[J]. 河南中医,1983(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