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中医诊治思路浅析
2018-01-22庆学
庆学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导致我国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肿瘤、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等难治病比例逐年增加,这对中医药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乳腺癌作为妇科最常见的肿瘤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在女性恶性肿瘤中的新发和死亡率均居首位[1],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女性身体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乳腺癌方面不断展示出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手术期和放化疗期间都能减毒增效,具有良好的研究潜力及应用前景,本文就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用药特点及研究思路浅述如下。
1 “乳腺癌”的古籍记载
乳腺癌属于现代医学范畴,而中医对于乳腺癌的研究早在古代就有记述,归属于“乳岩”“乳痞”“乳核”“乳疽”等范畴都是对乳腺癌的早期高度概括。据《说文解字》记载,“癌”字是由“岩”字转变而成,后期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卷四》就首次出现了“乳岩”的记载,其记述曰:“凡症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从侧面说明了该病的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以及预后差等特点。明·薛己所著的《校注妇人良方》中记载:“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巉岩崩破,如熟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论述了乳岩的发展过程及病因病机,为治疗乳岩提供了思路。
2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该病病因病机认识源远流长,《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阴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阳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病由都尽。”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对于乳腺癌,致病条件可以归为外邪偏盛,而机体正气亏虚才是致病因素。
对于外感性致病因素,不外乎六淫及疬气,《灵枢·九针论》曰:“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诸病源候论》曰:“恶核者,此风邪夹毒所成。此有下于乳者,其经虚,为风寒客之,则血涩结……”此部分明显指出,外感六淫之中,当以风邪为致病首要。当机体正气不足之时,恰逢风邪外束,风盛生内热,而乳为阳明气血聚集所在,风盛生热后阳明之血壅塞聚结,且乳头属肝经,厥阴之气滞郁结,则经脉瘀阻成乳病。不仅风邪,其余五邪乘虚内侵,阻滞经络则会影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若邪浊与气郁积血久合为病,则结为岩结。对于致病内因,巢氏在《诸病源候论》中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外受于风邪,内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由此可见脏腑亏虚,致气血运行紊乱,或先天禀赋不足均可导致乳腺癌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也说明了七情失常亦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经络闭塞不通,气滞痰凝血瘀积聚而成肿块。而《冯氏锦囊秘录》中记载:“妇人有忧怒郁闷,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气血亏损,筋失营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积之渐大,内溃深烂,名曰乳岩。”直接指出了忧思郁怒,七情失常是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亦是导致乳腺癌的致病因素之一。
综上论述,乳腺癌的主要形成机理即外邪致病及脏腑亏虚,结聚于乳络,阻塞经络气血运行,不通则瘀血内停,加之痰浊内生,情志抑郁而致乳腺癌生。病理过程由虚致实,因积实更虚,虚实交杂终成脏腑、气血、阴阳俱虚之状。本病与肝、肾、脾、胃相关,病机概括为肝肾脾功能失调,肝郁痰凝,冲任不调,热毒瘀结。
3 治疗思路
乳腺癌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根治肿瘤实体为主,而处在不同的时期其治疗还有内、外治之分。
3.1 辨证论治,分期用药 乳腺癌目前虽没有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但其进展及发展不外乎以下几种常见证型:乳岩初期,实体肿瘤未形成之前,多属肝郁气滞,痰瘀凝结期,此期发病多与精神情绪刺激相关,患者多伴有乳房胀痛,甚者牵引两胁肋,治以疏肝理气,化瘀散结,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药用柴胡、郁金、香附、浙贝母、茯苓等;乳岩中期,因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多属肝肾虚损,冲任失调期,此期发病多与月经失调有关,患者多伴有乳房胀痛无定时,腰膝酸软或经临少腹坠胀,且烦劳体倦情绪不适,治以调摄冲任补肝肾,以二仙汤为主方加减,药用仙茅、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莪术等;乳岩后期,因乳房为脾胃所司,阳明胃经循行过乳房,多属脾失健运,气血均虚期,此期发病多因病情进展致患者纳呆难化,患者多因乳房肿块增大及周围红肿甚则溃烂而导致正气亏损,治以解毒化瘀、扶正祛邪,以归脾汤加左右归丸为主方加减,药用党参、鹿角胶、白术、川芎、天冬等。因乳岩乃虚实夹杂之顽疾,从整体而言属虚,而局部又属实,因此,对于其治疗应始终贯穿“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思想,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治疗。
3.2 益气扶正,减毒增效 目前,对于乳腺癌的治疗,中医药独具特色,在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其自身独特的多靶点、天然性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毒增效、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改善乳癌患者潮热症状[2]、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适当延长患者生存期、抑制乳腺癌的发展、复发和转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乳腺癌临床更倾向于早期手术,中医应重视乳腺癌术后的辨证论治,对于术后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应始终顾护两方面:一方面是因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导致各脏腑功能的下降,患者出现肢软乏力等症状时应注意选用补益气血,提高免疫力以防止复发转移,如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金露露等[3]的研究提示,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的常用方——凤膏对乳腺癌可能具有抑制其发展、复发和转移的作用;第二方面是因为某些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湿聚、热痰凝结、热毒内陷等导致患者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功能障碍,对于患者的治疗应注意清化浊毒,如王庆等[4]选用解毒养血汤联合TE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患者在改善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
3.3 “治未病”理念贯穿全程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从乳腺肿块、乳头溢液到皮肤改变的恶性演变过程中会经历一个较长的乳腺癌前病变时期。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乳腺癌的关键,而预防和阻断乳腺癌前病变的发生尤为重要,这也正是中医学“治未病”理念的体现。研究发现,在乳腺癌的发病及预后方面,患者出现肝气郁结情志不舒的时间长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在最新的体质判别中气郁质和气虚质也是乳腺癌患者最为易感的体质[5]。故可以给予患者疏肝解郁以及调畅气机的治疗,平时注意强身健体,重视常规检查以未病先防。但鉴于乳腺癌的发病周期,对于已病的患者一方面应及早明确诊断,争取早期治疗,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另一方面也应在围手术期、围化疗期积极地予以中医药治疗,始终不忘顾护正气以防传变转移;对于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药物治疗注意养正气、调理脏腑气血,防止乳腺癌的复发及转移,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治疗。
4 小结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结合辨病辨证,标本兼治,攻补兼施,具有显著的疗效。但目前对于乳腺癌治疗的中医证型分类方法比较多,导致在后期研究中并没有统一的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方向,因辨证治疗的规范性有所欠缺,所以不利于疗效系统的评价以及后期扩大使用范围。因此,临床治疗应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判断标准以及资源等优势,进一步深化对于乳腺癌的临床分型分期、病理形态组织分级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研究,并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提高乳腺癌治疗的整体及远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