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超凡用健脾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脂肪瘤❋

2018-01-22咸庆飞周超凡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莱菔子绞股蓝脂肪瘤

咸庆飞,刘 颖,周超凡△△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中心,北京 100700)

脂肪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良性体表肿瘤,以中老年居多,由分化良好的脂肪组织构成,多位于肩背及胸腹、四肢等肌肉丰厚部位的皮下组织内,也可出现在肌肉深层和大脑等[1]。脂肪瘤常为局限性肿块,单发或多发、无疼痛、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多具有包膜,可有分叶,瘤体表面皮肤正常[2]。触诊质软有假囊性感,边界清楚,个别瘤体可达巨大体积,皮肤可因摩擦而变粗糙[3]。该病虽仅有个别可发展为恶性脂肪瘤,但其多发性和进展性还是给患者带来了心理负担[4]。

脂肪瘤的治疗难度较大,位于皮下浅层的脂肪瘤小于1 cm的病灶可采用微创治疗,孤立且较大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其中多发性脂肪瘤大多较顽固,常出现手术切除后此消彼长,难以彻底清除,甚至越切越多[5]。中医药治疗脂肪瘤在消除瘤体病灶、防治病灶复发和改善预后等方面有一定疗效,因此需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中医内治法,故将与周超凡教授临证学习体会简述于下。

1 脾虚痰瘀互结是脂肪瘤的基本病机

脂肪瘤属于中医学“脂瘤”“痰瘤”“筋瘤”“肉瘤”“痰核”等范畴。该病早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就有记载。《灵枢·九针论》云:“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外科正宗·瘿瘤论》[6]对肉瘤的描述“软似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与体表脂肪瘤的特点完全一致。《灵枢·刺节真邪》载:“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指出该病的病因在于五脏失调,脾失健运,导致机体痰湿内生,气血阴阳逆乱,痰瘀互结而成瘤。脂肪瘤的产生常由于七情内伤,素体亏虚,复感外邪则生痰聚瘀而发为此病。

周超凡认为,该病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基本病机是脾气亏虚、痰瘀互结,病位主要在肝脾。该病或因过食辛甘厚味、饮食不节,或思虑劳倦、损及脾胃,致脾虚失健、痰湿内生。或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肝郁气滞,血随气停,瘀血内生,痰瘀交阻而结于皮下,凝而成核。痰湿瘀血互结是脂肪瘤形成的重要病理环节,可因痰致瘀也可因瘀致痰,两者相互影响共同致病。

2 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健脾益气、化痰祛瘀为主要治法

周超凡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到,脂肪瘤的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健脾益气、化痰祛瘀为主要治法。认为治痰瘀之法当溯本求源,见痰休治痰。该病的论治当在健脾益气基础上,理气活血、燥湿化痰以消散瘤体。《医宗必读·痰饮》[7]曰:“脾为生痰之源……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故健脾扶正以治其本,针对痰凝血瘀,遵《内经》“坚者消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法,化痰活血以治其标。临证时,根据痰湿血瘀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倚重,痰湿重者以健脾益气、祛湿化痰为主,血瘀重者当以理气健脾、活血化瘀为先。补虚需健脾益气则虚得补,实亦散,泻实需化痰消瘀则邪去正安,精血津液得以正化。

3 辨治经验

基于以上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周超凡在临床中拟定自拟方治疗脂肪瘤。方药:生黄芪15 g,绞股蓝20 g,红曲15 g,清半夏10 g,丹参12 g,莱菔子12 g,白芥子10 g,浙贝母12 g,生牡蛎15 g,玄参12 g,莪术10 g。方中生黄芪、绞股蓝益气健脾,以除生痰之源。绞股蓝含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3等多种皂苷类成分,有较好的抗氧化、降血脂、保肝作用[8-9];红曲成分中含20多种他汀及豆甾醇等多种降脂成分,能有效降低血脂[10];生牡蛎、浙贝母、玄参合用为治瘰疬痰核之专方消瘰丸,药少力专、软坚消痰而不伤正;用清半夏、莱菔子燥湿祛痰,辛温燥烈的白芥子以利气豁痰;用丹参、莪术以行气活血化瘀,助瘤体消散。全方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共奏健脾益气、化痰祛瘀之功,临证时需全面权衡正虚与邪实的关系,随证加减。

脂肪瘤的发生与脂代谢紊乱有明显相关性,临床常优先选择既符合辨证论治又有明确降脂作用的中药。临证时以健脾益气为主,可选黄芪、白术、绞股蓝;以健脾理气为主,可选山楂、薤白、陈皮;以补益肝肾为主,可选枸杞子、女贞子、山茱萸、灵芝、桑寄生、怀牛膝;以化痰软坚为主,可选陈皮、半夏、浙贝母、海藻、昆布;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三七、蒲黄、当归、川芎、姜黄、银杏叶;以清热解毒为主,可选黄连、黄芩、菊花、荷叶;以通便降浊为主,可选决明子、酒大黄、虎杖。

4 典型病案

4.1 多发脂肪瘤

案1:任某,男,34岁,2016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体型中等偏胖,全身多发脂肪瘤,症见多发脂肪瘤,双上肢背部、腹部多见,大小不等有10余枚,大者如核桃,小者如黄豆,质硬无压痛,多汗乏力,夜寐安,纳可,时腹胀,二便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患者平素不吃早餐,饮酒多,血脂较高。处方:黄芪15 g,绞股蓝10 g,山茱萸10 g,红曲15 g,清半夏10 g,陈皮10 g,枳壳6 g,莱菔子10 g,三七5 g(冲服),浙贝母12 g,玄参15 g,生牡蛎15 g(先煎),泽泻10 g。嘱患者清淡饮食、戒酒,三餐规律饮食,适度运动,为加强降脂作用加服血脂康。

2016年12月28日二诊:较小脂肪瘤明显减小,较大者变软,活动度增加,多汗乏力,大便黏每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脉滑。血脂下降,嘱患者继服血脂康。处方:生黄芪15 g,生白术12 g,山茱萸10 g,枸杞子12 g,清半夏10 g,莱菔子10 g,白芥子6 g,枳壳10 g,三七5 g(冲服),浙贝母12 g,玄参15 g,泽泻10 g。

按:二诊处方加白术健脾祛湿,增加健脾之力;去辛温之白芥子,防止其燥散太过有伤肝肾之虞;枸杞子、玄参补肾滋阴;半夏、陈皮、枳壳加强理气化痰作用;莱菔子健脾消胀;泽泻可利水渗湿、泄肾浊,使邪从小便出。周超凡考虑临床所见脂肪瘤患者多脾虚不运、痰湿内生、肝血瘀阻日久而成脂浊流注体内,常伴有血脂代谢异常,因此血脂高的患者当积极治疗,故选毒副作用较小的红曲制剂血脂康治疗。

4.2 脑脂肪瘤案

案2:叶某,男,55岁,2009年6月28日初诊:患者患脑干脂肪瘤,多家医院治疗乏效故前来求诊。症见头痛频发每周4~5次,伴恶心呕吐,头沉昏蒙,面色稍暗,纳可,眠一般,二便调,舌稍暗,苔白、脉弦。既往有肥胖、高脂血症史,服用辛伐他汀片治疗。处方:当归12 g,川芎12 g,赤芍10 g,红花10 g,延胡索12 g,白芷12 g,菊花12 g,清半夏10 g,炒白术15 g,天麻15 g,酸枣仁20 g,石菖蒲10,炙甘草6 g,水煎服20剂,因患者肝功能不全而将辛伐他汀改为血脂康。

2009年9月24日二诊:患者头痛次数减少,3个月内头痛发作6~7次,以枕部为主,疼痛程度减轻,纳可,眠安,二便调,舌稍暗,苔薄白,脉弦。处方:生黄芪20 g,当归12 g,川芎12 g,赤芍12 g,桃仁10 g,红花8 g,莪术10 g,延胡索10 g,白芷12 g,徐长卿10 g,炙甘草6 g。患者体质量由83 kg下降为75 kg,血脂、肝功恢复正常,可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故改用中药配方颗粒剂常服以求稳定。

按:发生在脑部的脂肪瘤在临床较为少见,在全部脑肿瘤中其发病率不到0.1%[11],被称为脑脂肪瘤。常见症状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精神症状及智力障碍,少数有轻偏瘫、脑积水等,也可无症状,于体检偶然发现[12]。对脑脂肪瘤的治疗尚无特殊方法,较小者可采用伽马刀治疗,但因手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多,无症状者一般不建议手术。目前,脑脂肪瘤患者的治疗与多发性脂肪瘤的治疗有所区别,中医治疗尽量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此患者因频发头痛而前来求医,辨证属脾虚气滞、痰湿瘀滞而致的血滞痰凝证,治宜养血活血、化痰通络。初诊用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四物汤可养血活血化瘀,白芷可散风除湿止痛;延胡索辛散温通,可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天麻、菊花平肝息风止痉;清半夏、白术燥湿化痰,健脾祛湿;石菖蒲可化湿开胃,开窍豁痰;加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红花对高血脂有很明显的治疗效果,红花黄色素A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发挥作用[13]。川芎的主要成分川芎嗪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并有利于维持其他中药在脑中的浓度[14];天麻所含的天麻素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并在脑、血及肝中迅速分解为天麻甙元,在组织中发挥中枢镇静作用[15]。二诊时血脂已复正常,血瘀症状减轻,故治病求本、扶正以攻邪,加入养气血的黄芪、熟地,并由汤剂改为中药配方颗粒剂。

经过文献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健脾益气、化痰祛瘀能使脂肪瘤缩小、变软,部分脂肪瘤消失,但是停药后易复发,疗效难以巩固,这是一个难题。患者长期服用汤剂有困难,为巩固疗效可采用中药配方颗粒剂。同时可考虑内外同治,开发巴布氏剂或远红外贴剂贴敷治疗,或采用瘤体中药注射等,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以上设想与建议,在今后治疗中将进一步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莱菔子绞股蓝脂肪瘤
莱菔子的新用途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脂肪瘤,留还是不留
人参与莱菔子配伍研究
用绞股蓝泡茶注意甘苦之分
用绞股蓝泡茶注意甘苦之分
平利绞股蓝
绞股蓝总皂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
治排尿功能障碍
治咳嗽痰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