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的观察与护理
2018-01-22赵春杰
赵春杰
(沈阳市妇婴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1)
子宫肌瘤(hysteromyoma)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在30~50岁的女性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70%[1]。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的良性肿瘤,传统治疗方法为开腹下子宫肌瘤剔除,近年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因其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切口小而隐蔽,满足爱美女士的审美需求等优势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2]。本院开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技术已有数年时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患者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41.2±7.8)岁,病史1个月~4年,其中肌壁间子宫肌瘤71例,浆膜下子宫肌瘤49例。
1.2 治疗方法:术前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明确诊断。本组患者全部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采取头低足高平卧位,使用Stors腹腔镜系统,分别在脐、左麦氏点、右麦氏点穿刺并放入镜头、电勾及抓钳。子宫肌瘤剔除后进行缝合,覆盖止血纱。术后抗炎、补液,对症治疗。
2 结 果
手术剔除子宫肌瘤1~6个,手术时间30~135 min,平均(53.2±33.4)min。术中出血20~50 mL,手术后腹腔引流量10~140 mL,平均引流量(30.1±20.5)mL。住院天数2~6 d,平均(3.4±1.2)d。
术后出现皮下气肿2例,出现切口渗血4例,出现切口周围皮下出血5例,出现切口疼痛22例,出现肩部或膈肌疼痛53例。无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 论
腹腔镜技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并为手术操作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其安全性、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与设备的更新改进,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要求护理工作不断提高,与之适应。针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常见并发症,护理人员要严密进行病情监测和并发症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及早期活动,加快康复速度。
3.1 术后病情观察:术后患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一方面防止呕吐误吸,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未完全清醒的患者舌后坠,堵塞气道造成缺氧。完全清醒后,可取半卧位,这样可以减轻伤口张力。术后使用监护仪进行心电监护10 h,要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常规低流量吸氧,有利于纠正术中二氧化碳气腹造成的高碳酸血症。观察尿量和颜色,了解肾脏功能和膀胱、输尿管有无损伤。
3.2 皮下气肿的护理:由于反复穿刺,穿刺套管在腹膜造成侧孔或二氧化碳压力较高,二氧化碳经套管周围裂隙进入皮下,形成皮下气肿,多见于老年患者及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少量皮下气肿不需要处理,当出现严重皮下气肿并伴随高碳酸血症时,可给予吸氧和碱性药物拮抗。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多翻身、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气肿的吸收。
3.3 切口出血的护理:腹部切口处出血可用纱布块或盐袋加压止血,污染的敷料应及时更换。切口周围皮下出血多因穿刺套管损伤皮下小血管所致,护理人员应解释原因,消除患者顾虑,并减少活动,出血可自行吸收。若患者血压突然下降,面色苍白,腹部膨隆,提示腹腔内有大量出血,应通知医师,立即处理。
3.4 术后疼痛的护理:因手术切口小,术后疼痛发生率及疼痛强度较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程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时给予镇痛药物。由于腹腔内残留二氧化碳对膈神经的刺激,这种刺激也会放射至肩部,引起酸痛,可在1~3d内自行消失,在此过程中,应对患者做出耐心解释。
3.5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出院后要保持健康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运动;注意膳食合理搭配; 保持外阴清洁,注意避孕,禁盆浴及性生活1个月;如发生大出血、腹痛、反复发热等情况随时就诊。
[1] 冯凤芝,冷金花,郎景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65-67.
[2] Seracchioli R,Rossi S,Govoni F,et al.Fertility and obstetric outcome after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of large myomata: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with abdominal myomectomy[J].Hum Reproduct,2000,15(12):2663-2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