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阴常不足”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2018-01-22范兴良戴瑶瑶张冀豫祝峻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阴血阴虚肝肾

范兴良,戴瑶瑶,高 勤,张冀豫,祝峻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肝病科,上海 200071)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曾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老年女性多发[1]。PBC从早期自身免疫介导的胆管上皮细胞损伤、肝内胆汁瘀积破坏性以及疾病持续影响,最终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2]。熊去氧胆酸胶囊可减缓PBC进展,但多个临床研究显示,其对症状、生化、疾病进程及生存指标的改善情况存在差异[3]。中医立足于整体观念,强调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可改善症状和预后,对治疗本病有良好的优势。结合文献研究及临证经验,我们发现“阴常不足”在PBC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采用滋肾养肝法治疗PBC取得较好疗效,现探讨如下。

1 中医对PBC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文献尚无PBC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以及在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属于“虚劳”“黄疸”“风瘙痒”“胁痛”“积聚”“臌胀”等范畴。王灵台[4]认为,本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感受外邪,或饮食失调,或情志不畅,影响脾、肝、肾三脏的生理功能,造成气血功能紊乱,导致湿、热、瘀蕴积于内而发,阴阳失调为其主要病机[5]。苏春芝[6]认为,热毒湿浊(胆汁瘀积及肝内炎症)是导致PBC形成的主要病因,湿热内蕴是始动因素,正气虚损是中间环节,瘀血内结是最终产物。刘平[7]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的病机以精气亏损、阴血虚弱(即气阴虚损)为本,瘀热内蕴为标。张玮[8]认为,PBC存在不同程度的瘀血阻络征象,气虚血瘀为病机关键。冯兴华[9]认为,湿热、气滞、血瘀、水饮等是影响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有医家从经络探讨,赫伟丽等[10]认为,PBC属于中医学络病范畴,提出胆瘀络闭、毒损肝络多因病邪缠绵不愈,蕴结肝胆之络,久之肝胆之络闭阻。综上所述,各家都认可本病属于“本虚标实”,对“标实”的认识基本一致,为“湿、热、毒、瘀”;但对“本虚”的观点存在分歧,认为或“肾虚”或“气虚”或“精血亏”等。

2 “阴常不足”与PBC的发病

2.1 肝的生理特点方面

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肝为藏血之脏,主血海,血属阴,又赖肾水以浇灌滋养,所以说肝以阴血为本,此即“体阴”之义;而肝为风木之脏,主司疏泄,内寄相火。在病理方面,肝阳易亢又易化火生风,其功能特点及病理特点都偏阳偏热,此乃“用阳”之义。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肝阴易虚是肝病的病理特点之一,究其原因有三[11]:一是肝体阴用阳,肝之体阴赖肾之阴精滋养,肾阴旺盛则肝阴充足,肾阴一旦不足必然导致肝阴亏虚,随着年龄的增长肾阴常亏;二是肝病易引起风、阳、火等病理变化,如肝郁化热、火热内盛则肝阴自伤导致肝阴不足;三是临床治疗肝病多用疏肝理气药物,这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伤肝阴。这就导致肝病无论何证,大都有不同程度肝阴不足的病理变化,就会发生肝系的病理变化而出现相关的临床证候。

2.2 年龄、性别方面

PBC多见于中老年,年龄为45岁左右[12],以女性为主,男女发病比例约 1∶10[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巳先亏矣。”强调40岁开始阴气开始亏虚,女子49岁“阴气难成”而经断。《临证指南医案》曰:“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女子以阴血为根本,肝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行疏泄功能,居阳动之态。妇女以血为重,行经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出血,以致女子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对于妇人阴虚朱丹溪认为:“妇人以血为主,血属阴,易于亏欠。”“肝藏血”“肝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最能伤肝;阴血亏虚,脉道失充,血脉不畅瘀滞于体内使病情加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女性易感PBC与X染色体的失活密切相关,若自身免疫性T细胞不能耐受2个X染色体所编码的抗原,即可导致PBC[14],也有研究认为与性激素分泌有关[15]。

所以,中医学认为40岁后阴气衰减,女性尤为明显,至“七七”阴亏经断,而PBC多发于围经期女性,可推断“阴常不足”起到重要作用。

2.3 经络方面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任脉有“总任诸阴”的功用,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沿正中线上行,对于阴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阴脉之海”之称。故“女子七七”任脉虚,阴脉之肝肾功能虚亏,肝主藏血、肾主水藏精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气血、阴精亏虚。《灵枢·经脉》曰:“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表明任之经别虚则瘙痒,取经别之穴可治疗瘙痒,瘙痒正是PBC最常见的症状。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也有“血海”之称,“太冲脉衰少”,阴血不足,肝脏失于濡养而易发为本病。冲任二脉总督全身“阴”与“血”,女子“七七”二脉虚衰,则“阴”与“血”亏而易发为本病。

2.4 症状方面

相关文献研究[16]表明,乏力、黄疸、皮肤瘙痒、口干、眼干等是PBC最常见的症状,与临床基本相符。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升主动,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肝体精血易耗散而常虚致肝之阴血耗损,阴血不足最能伤肝,进而发生肝系病理变化而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诸病源候论》云:“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PBC病程漫长,肝气肝血不足,血虚则肌肤失养,化燥生风,风盛则痒;风为百病之长,易夹湿夹热,若湿热壅滞肝胆导致胆汁疏泄不畅,外溢肌肤,上注眼目,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发为黄疸。肝肾之阴亏虚,无力滋养脏腑器官,故可见口干。《诸病源候论》曰:“目,肝之外候也……其液竭者,则目涩。”可知目得肝之阴血所养才能保证视觉功能正常,若精血亏虚、目失濡养,则会出现视物昏花、两目干涩。阴血无以营养筋膜,则萎软无力等。足厥阴肝经贯膈、布胁肋,肝之阴血不足,经脉失养则胁肋隐痛。张介宾说:“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筋脉失养而痛。”PBC常见的症状多由肝肾阴亏、阴血不足引起。

2.5 文献研究方面

张宁等[17]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涉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型共20种,排名在前6 位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34.85%)、肝肾阴虚(27.82%)、湿热瘀血(6.69%)、湿热蕴结(4.23%)、脾胃气虚(3.87%)和湿滞血瘀(3.52%);证候分型要素共14个,排名前6 位的分别为脾虚(40.49%)、肝郁(39.43%)、肝阴虚(31.34%)、肾阴虚(31.34%)、瘀血(25.70%)和湿热(17.25%),可见阴虚占有较大比例。李良学[18]通过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初步得出肝郁脾虚、水湿内阻、肝肾阴虚兼气滞血瘀为常见证型,其中肝肾阴虚兼气滞血瘀占57%(60例/105例)。周啓亮[19]认为,本病以肝肾亏虚最多见,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有夹湿、夹热、夹毒、夹瘀的实证病变。采用滋肾活血祛风方组成:褚实子30 g,益母草30 g,路路通10 g,薏苡仁30 g,赤芍15 g,丹参30 g,郁金15 g,白薇10 g,地骨皮10 g,白蒺藜慕20 g,茵陈30 g,生甘草10 g,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PBC总有效率80%,与对照组比较(单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占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性研究126例PBC患者发现,辨证分型中阴虚(包括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患者占41.27%,与文献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医大师徐经世[20]也认为,“当今国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粱厚味已成平常,人无节制者每每化湿、生热、伤津且渴求欲壑而所愿不遂者甚多,因病久治无效而致郁,因郁而病情交错复杂,久则五志过极而化火,火热内生而伤阴,故阴虚体质者为众”。这可能也是PBC发病率升高的原因之一。

本文从肝脏生理特点、性别、年龄、经络及文献等方面论述“阴常不足”在PBC发病中的作用,在“湿、毒、瘀、虚”的基础上,强调“阴常不足”在PBC发病中的作用,完善PBC相关病因病机,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思路。但临证时应注重辨证施治,抓住每个患者的关键,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优势。

猜你喜欢

阴血阴虚肝肾
从“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探析卵巢早衰的中医病机治法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女性护血养阴,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我家秘方
女人养血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