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脉衰”与皮肤衰老的关系探讨❋
2018-01-22陈友义
张 苗,纪 峰,陈友义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122)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研究衰老的机理、延缓衰老的有效方法研究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热门。皮肤中的雌激素可促进真皮中成纤维细胞EGF和VEGF等细胞因子分泌,促进胶原合成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更年期是机体走向衰老的关键启动期,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皮肤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对女性绝经前后特殊病理生理内环境的认识,从“阳明脉衰”开始,继之“三阳脉衰”,最后“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阳明脉衰”的表现之一是“面始焦”,即面部开始出现皱纹、面色晦暗无光泽、皮肤干燥等皮肤衰老表现。皮肤衰老是机体衰老的外在表现,是机体衰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足阳明胃经与女性衰老的关系及对皮肤衰老的防治提出管窥之见。
1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1]
足阳明胃经经脉:《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由上可见,足阳明胃经几乎循行整个面部,因此阳明脉与面部的关系十分密切。
1.1 足阳明胃经经别
1.2 足阳明胃经经筋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上颈,上挟口,合于,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足阳明胃经的经筋亦直接循行于面部,与面部关系密切。
足阳明胃经皮部:《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皮者有分部”“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是十二正经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肤表面的分区,足阳明胃经的皮部分布在颜面部、颈部及胸腹部两旁。
头面部为诸阳之会,诸阳经皆上行于面部,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脉衰则血少,不能濡养面部皮肤,肌肤失于滋养就会出现面色晦暗、萎黄、皱纹、松弛等早衰之征象。
2 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先导
中医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开始,就对女子的生长、发育、衰老全过程有分阶段且非常清晰的阐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对女性皮肤衰老的认识,以“衰始阳明”为始点,继而“三阳脉衰”,最终“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的渐进性过程。《素问·太阴阳明论》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三阳经及五脏六腑皆依赖阳明经的气血濡养,所以阳明脉衰即是气血衰,“阳明衰”是女性衰老的始动因素[2]。“阳明脉衰”的表现之一是“面始焦”,即面部开始出现面色晦暗无光泽、皮肤干燥、色素沉着、皮肤松弛、皱纹等皮肤衰老表现。
《灵枢·天年》:“年四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指出人体气血由盛转衰,机体的衰老首先由皮肤表现出来。现代医学认为,皮肤的衰老是指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及功能下降,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合成减少及萎缩[3]。皮肤主要表现为干燥、粗糙、面色晦暗无光泽、色素沉着、皮肤缺乏弹性、松弛、皱纹等,这与中医的“面焦”相对应。
3 阳明脉衰是皮肤衰老的病理生理内环境
从上可知,女性年届“五七”“阳明脉衰”,气血不足,皮肤失于滋养,就有了“面始焦”的生理变化。可见,“面始焦”与“五七,阳明脉衰”因果相关。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之衰老首应责之于阳明脉衰。从阳明的生理特点来看,“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理活动和生长代谢都有赖于气血的营养作用,气血充沛、运行通畅则肤如凝脂,光明润泽。而这样健康的皮肤有赖于脾胃健运,即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而气血的虚实变化或运行失调,则会引起皮肤问题。《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足阳明胃经化生气血可充养奇经八脉,胃经与任脉、督脉、冲脉和桡脉均有相交汇的穴位,其中在气血生成输布上胃经与冲脉的关系最为密切,冲脉直接承受胃经之气。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可平衡胸腹部的阴阳之气,使人体阴阳达到统一。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张景岳说:“精血之海,必赖后天之资。”皮肤位于最表层,气血最不易到达,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脾胃运化水谷及化生气血功能正常则皮肤有足够的气血滋润,保持“红黄隐隐,明润含蓄”[4]。
4 更年期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皮肤胶原合成减少衰老加快
雌激素参与皮肤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因此性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皮肤老化。绝经期女性雌激素下降明显,出现激素周期及卵巢周期性排卵终止,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在女性绝经期会减退,血中雌酮(E1)和雌二醇(E2)含量大幅度下降,硫酸脱氢表雄酮及脱氢表雄酮逐渐下降,最终会导致卵巢功能衰竭[9-11]。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ER),雌激素可促进表皮生长因子(EGF)、TGF-β1、VEGF和b-FGF等细胞因子分泌,提高真皮成纤维细胞的活性,调控该细胞的增殖,从而增加胶原的含量[12-14]。
真皮中的胶原蛋白在保持皮肤美白、弹性及皮肤饱满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真皮中90%的纤维是胶原纤维。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真皮网状层和乳头层变薄,胶原蛋白含量逐渐降低,胶原纤维变细,缺少弹性、易碎。在5岁以上儿童及青年人皮肤中,Ⅰ型胶原含量通常占70%左右,Ⅲ型胶原的比例为30%左右。当皮肤衰老时,胶原的降解大于胶原的合成,导致细胞外基质减少,胶原蛋白的总含量减少,真皮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减少、退化,排列也逐渐紊乱,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比例逐渐倒置,胶原纤维的抗牵拉能力减弱,皮肤结构的稳定性下降,出现皱纹、松弛及下垂[5-7]。成纤维细胞既能生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弹性纤维,又能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是真皮层重要的细胞[8]。而在衰老的皮肤中,真皮成纤维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功能下降,合成纤维和蛋白的功能减弱,不但合成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的能力下降,而且还会产生大量异常弹性蛋白,导致皮肤出现难以平复的弹性下降、皱纹增多等现象。这与随着机体衰老某些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因子表达下降,以及与之有关的信号传导途径异常相关。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途径是与胶原代谢相关的重要途径之一[15]。TGFβ作为1组蛋白超家族,与之结构相关的分子至少有6个,即TGFβ1、TGFβ2、TGFβ3、TGFβ4、TGFβ5、TGFβ6,而在哺乳动物中,发现有3个序列同源性达到60%~80%结构相关亚型,即(TGFβ1、2、3)。
5 充阳明而实三阳是“治未病”、延缓机体衰老的重要环节
综上笔者认为,把握绝经前期“五七”之“阳明脉衰”的病理生理特点,通过充阳明而实三阳,是延缓机体衰老、“治未病”的重要环节。“治未病”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未病应包括未病先防及已病防变等内涵,防病防变、益寿延年应是其最终目的。逆针灸体现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是指在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或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运用针灸方法激发人体的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应变能力与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发生、减缓病情或益寿延年的传统方法。明·高武《针灸聚英》:“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19]”《内经》的正气学说对逆针灸治法影响深刻。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逆针灸”正是扶助机体正气的有效方法之一。李晓泓[20]通过逆灸不同月龄的自然更年期大鼠关元,发现逆灸可有效调节血清和脾脏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及子宫肿瘤坏死因子α,得出结论逆灸有效。张慧[21]观察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雌性大鼠抗衰老指标的调节作用,亦得出逆灸有效的结论。
《灵枢·寿夭刚柔》说:“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足三里穴是胃之下合穴、胃经之合穴、土经中的土穴、回阳九针穴之一,为后天之本。面部主要是胃经所过之处,三阳经中胃经气血最多,因此胃经的合穴可以治疗胃经的“阳之阳”,即面部皮肤的病症。足三里穴既是临床保健和治疗的重要穴位,也是“长寿穴”,对于防病健身和延衰益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李东垣也提出:“以胃合三里穴推而扬之以伸元气。”金晓哲等[22-23]采用针刺光老化模型大鼠足三里,观察大鼠皮肤组织中的SOD活性,实验结果显示针刺足三里对皮肤光老化有防御作用。华岩等[24]通过艾灸小鼠足三里穴,发现对肾脏组织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提高骨骼肌组织中SOD等活性,阻止加快的过氧化反应。苏妆等[25]针刺更年期雌性大鼠“足三里”“关元”穴,观察卵巢组织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能明显延缓卵巢衰老的进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自然老化是人体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衰老的过程中,女性天癸的至与竭具有重要的作用。天癸来源于先天肾精,又靠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充养,阳明充实则脏腑、经络气血旺盛。因此,通过补益阳明、以后天养先天,乃是“五七”延缓衰老治疗的思路,绝经前期女性要做到“老而不衰”防病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