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8-01-22韩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1期
关键词:阻塞性抗生素血小板

韩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呼吸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1], 此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均较高, 其肺功能发生进行性降低, 现已发展为世界四大慢性疾病之一,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而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的主要原因之一则为细菌感染[2], 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细菌性肺炎的可能性较大, 特别是重症肺炎, 若治疗不当可能会引发呼吸衰竭等症状, 危及其生命安全。临床多给予抗生素治疗,但如何选择抗生素对疾病预后有直接性应用。本研究分析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肺炎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23例。对照组男12例, 女11例;平均年龄(64.5±1.1)岁, 重症肺炎平均病程时间(5.2±0.5)d。研究组男13例, 女 10例;平均年龄(64.4±1.2)岁,重症肺炎平均病程时间(5.3±0.4)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机械通气、祛痰、舒张支气管等常规干预。研究组接受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法, 首先给予0.5 g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商品名:泰能)静脉滴注,每间隔6 h给药1次, 或联合2 g盐酸去甲万古霉素静脉滴注,每间隔12 h给药1次。72 h后, 按照药物试验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调整给药剂量, 持续治疗5 d后, 若痰培养实验为阴性,再给予青霉素或头孢+酶抑制剂, 降低肝肾功能损伤性。对照组接受舒巴坦钠或头孢哌酮20 g联合0.4 g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 每间隔8 h给药1次。给药剂量需根据其肾功能肌酐清除率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抽取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液10 ml, 抗凝处理后, 用同电极检测法进行测定其PaO2、FRI、SaO2, FRI=PaO2/FiO2;用血常规检测方式测定其WBC、血小板指标, 用手工酶法测定BUN指标, 并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aO2、FRI、SaO2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PaO2(53.5±6.7)mm Hg(1 mm Hg=0.133 kP a)、FRI(227±67)、SaO2(84.7±8.7)%, 治疗后 , PaO2(85.8±5.8)mm Hg、FRI(439±76)、SaO2(96.2±7.9)%;对照组治疗前PaO2(53.4±6.6)mm Hg、FRI(228±66)、SaO2(84.6±8.6)%, 治疗后 , PaO2(78.2±5.2)mm Hg、FRI(417±66)、SaO2(86.4±6.8)%。治疗前两组患者PaO2、FRI、SaO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O2、FRI、SaO2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WBC、血小板、BUN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WBC(3.2±0.2)×109/L、血小板 (6.7±1.1)×109/L、BUN(25.6±2.1)mg/dl, 治 疗 后 WBC(4.9±0.6)×109/L、 血 小 板 (11.3±0.8)×109/L、BUN(25.6±1.1)mg/dl;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前WBC(3.2±0.1)×109/L、血小板 (6.5±1.1)×109/L、BUN(25.5±2.2)mg/dl, 治 疗 后 WBC(4.2±0.2)×109/L、 血 小 板 (10.4±0.2)×109/L、BUN(22.4±1.2)mg/dl;治疗前两组患者WBC、血小板、BUN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WBC、血小板、BUN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大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老年患者, 合并呼吸衰竭的可能性较大, 引发此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为呼吸道感染。临床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常用方式为抗菌药物。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时间长, 患者免疫力低, 需住院治疗或肺部反复感染, 滥用激素、抗生素等, 且易患医院获得性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肺炎, 疾病死亡率明显增高。因滥用抗生素, 大量产生耐药菌株, 加之反复性感染, 患者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控制肺部感染的难度较大, 进而发展为重症肺炎。但临床在治疗时无法立即获得药敏试验和细菌培养结果,因此, 怎样选择抗生素属于各医护人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3-6]。合理选择抗生素对疾病死亡率有直接性关系。

传统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多给予“分别袭击, 逐代升级”的抗生素疗法[3], 虽有一定疗效, 但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证实此方式无法更有有效且及时的控制感染, 反之会促进炎症发展, 延长病程时间, 病情进一步恶化。本研究中, 研究组接受降阶梯疗法治疗, 要求初始治疗时则给予最佳广谱抗生素,以抑制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等引发的致病菌, 给药后72 h内,改善症状, 控制病情, 且体温降低。此时再给予药敏试验和细菌学检测, 根据其结果, 针对性给予抗生素治疗[7-9]。其目的在于降低细菌耐药性, 改善疾病预后。闵金义等[10]在研究中纳入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分组讨论, 从患者生化指标、总疗效指标上证实了抗生素降阶梯法治疗的优势性。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肺炎疾病给予抗生素降阶梯法治疗, 其疗效突出, 且各指标改善更为明显, 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阻塞性抗生素血小板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抗生素的故事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童年重负:“被摄入”的抗生素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4例观察
血小板与恶性肿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