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味消毒饮合青蒿鳖甲汤加减临床应用3则

2018-01-22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10期
关键词:紫花地丁鳖甲牡丹皮

和 菲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秦镜,副主任中医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荣获“郑州市名中医”称号,其中医理论扎实,具有深厚的基本功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的诊疗,尤其治疗痤疮、疖、口疮效果明显。笔者曾有幸随师跟诊学习,得其谆谆教诲,获益匪浅,现将秦镜老师运用五味消毒饮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痤疮、疖、口疮3则病例总结如下。

1 痤疮

患者,女,26岁,2016年4月20日就诊。患者以“痤疮2个月”为主诉就诊。症见:面部痤疮,挤之有粉状物,伴黄豆大小疙瘩,反复发作2个月余,伴红肿疼痛,部分疙瘩上有脓疱,散在米粒大红色丘疹,个别呈黄豆大脓肿。舌质暗红,苔薄黄少,脉数。中医诊断:粉刺。证属血热证。治法:清热凉血,收敛生肌。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方药组成:蒲公英15 g,金银花15 g,紫花地丁10 g,青蒿10 g,鳖甲30 g,牡丹皮15 g,生地黄15 g,升麻10 g,白芷10 g,地骨皮10 g,玄参15 g,薏苡仁30 g,乌梢蛇15 g,赤芍15 g,当归15 g,川芎15 g,甘草片6 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二诊:服用上方后,患者面部痤疮明显减少,疙瘩上的脓疱消失,留有大小疙瘩伴红肿疼痛,散在大小丘疹。故原方加生侧柏叶10 g,凌霄花10 g,以清热凉血祛风,继服7剂。

按语:痤疮俗称青春痘,中医称为“粉刺”,好发于颜面、胸、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易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粉刺记载:“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好发于鼻面,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患者发病多由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蒸,且反复发作,易阴阳失调,阴虚火旺。方中金银花清气血热毒,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散结以消痈,地骨皮、赤芍、玄参清热凉血,加当归、川芎行血脉,以助药效。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热透络,鳖甲咸寒,滋阴清热,两者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升麻引诸药上行,有“火郁发之”之意。白芷治肿,疗痔漏疮痈。乌梢蛇治疗不仁,祛疮疡之风热。痤疮的发生和发展多为血热、湿热所致,此两种实邪可单独致病,然而据笔者随师观察,临床多见两者相互影响,兼夹为病。两方相合,临病辨证,每每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药到病除。

2 疖

患者,男,35岁,2016年5月21日就诊。患者以“疖10余年”为主诉就诊。症见:患者项后发际及背部皮肤有一红色结块,红肿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范围局限,中心有一脓点,散在局部皮肤或者聚集一处。舌质暗红,苔黄厚,脉滑。中医诊断:疖。证属湿热。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凉血散结,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方药组成:蒲公英15 g,金银花15 g,紫花地丁15g,白芷10g,乌梢蛇15g,升麻10 g,鳖甲30 g,泽泻10 g,茯苓30 g,牡丹皮15 g,薏苡仁30 g,黄连片10 g,赤芍15 g,生侧柏叶10 g,生地黄10 g,甘草片6 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服用上方后,脓点逐渐消失,红肿疼痛减轻,舌红,苔淡黄,脉数。继服10剂,随访症状逐渐减轻。

按语:疖,俗称疔疮,属于中医“疖病”范畴,是一种典型且常见的外科疾病,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易引起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感染,常扩展到周围皮下组织[1]。中医认为,疖为阳毒,在皮肤浅表分布,多为血热、湿热等邪毒入侵后在皮肤蕴结,进而聚结形成。方中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升麻、鳖甲滋阴散血;泽泻、薏苡仁利水渗湿;黄连清心火;牡丹皮、赤芍、生侧柏叶清热凉血;白芷、乌梢蛇祛疮痒之毒。

3 口疮

患者,男,25岁,2016年4月21日就诊。患者以“口疮3年”为主诉就诊。症见:口腔黏膜溃疡,溃疡周围明显充血水肿,有烧灼性疼痛及散在弥漫性白脓点,口中有异味,口气重,纳眠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而舌根厚腻,脉滑数。中医诊断:口疮。证属血热、湿热相兼。治法:清热凉血,祛湿收敛生肌。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方药组成:蒲公英1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紫花地丁10 g,青蒿10 g,鳖甲30 g,牡丹皮15 g,生地黄15 g,升麻10 g,白芷10 g,地骨皮10 g,玄参15 g,薏苡仁30 g,乌梢蛇15 g,茯苓30 g,儿茶10 g,白蔹10 g,砂仁12 g,赤芍15 g,甘草片6 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服用上方后,溃疡周围充血水肿减轻,隐隐作痛,无散在脓点。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故在原方基础上去薏苡仁、砂仁,减茯苓为15 g,继服7剂。

按语:口疮相当于西医的口腔溃疡,中医称为“口糜”“口疳”“口疡”“赤口疮”等,是指以口腔黏膜发生局限而浅表的溃烂为特征的口腔疾病,可发于口腔任何部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且易反复发作,以局部出现溃疡、灼热疼痛为主要症状。患者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味、嗜酒等损伤脾胃,内蕴化热,上炎口舌;湿热郁久,耗伤真阴,导致阴液不足而生内热,热熏口腔发为口疮。舌质红,苔薄黄而舌根厚腻,脉滑数,属血热、湿热相兼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用金银花、连翘清心凉血。蒲公英散结消肿,有“疮家圣药”之称。青蒿、鳖甲清透血热,紫花地丁、地骨皮、生地黄、玄参清热解毒凉血,薏苡仁、茯苓利水渗湿,白芷、乌梢蛇透发疮疡,儿茶、白蔹敛疮生肌,升麻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则湿热、血热祛,诸症皆除。

4 体会

五味消毒饮出自清·吴谦《医宗金鉴》,是治疗疮疡疔毒的经典名方,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方中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散结以消痈,且蒲公英有利湿热之功效。青蒿鳖甲汤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由青蒿、鳖甲、生地黄、知母、牡丹皮组成,主治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余邪深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故用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生地黄滋阴凉血;知母滋阴降火;牡丹皮泻血中伏火[2]。以上3则案例,证候皆为血热、湿热,兼有阴虚之证,故用五味消毒饮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皆取得显著的疗效。虽病不同,但证候相同,只要辨证准确,应用时通权达变,可在临床各科多种疾病中取得满意疗效,体现了异病同治、立足辨证的特色。笔者在随师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到在辨证过程中抓住血热、湿热的核心证候,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证为主,不拘泥于病种,审证求因,证属血热、湿热者,均可辨证使用,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紫花地丁鳖甲牡丹皮
基于牡丹皮微观性状与抗炎活性相关的“辨状论质”研究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9 014例阴虚证处方中牡丹皮的用药规律分析
软坚散结说鳖甲
识别真假牡丹皮
唐太宗与牡丹皮的故事
不同温度处理对紫花地丁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紫花地丁妈妈
紫花地丁与长萼堇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
鳖甲煎丸对大鼠肝星状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鳖甲煎丸联合西药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