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越卿采用中药足浴治疗痛风病1例

2018-01-22涵,陈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8期
关键词:苏木足踝红肿

刘 涵,陈 瑶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卢越卿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痛风有独到见解,现将卢越卿教授采用中药足浴治疗痛风病1例分享如下。

患者,男,43岁,2017年1月23日初诊。主诉:间断晨起踝关节撕裂样疼痛2个月,加重5 d。2个月前患者晨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踝关节撕裂样疼痛,自诉约2 h后出现足踝部红肿,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尿酸358 μmol/L,给予口服吲哚美辛等药物,疼痛减轻。后间断出现足踝部疼痛,自行口服药物缓解。5 d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足踝部撕裂样疼痛,伴足踝及足背部红肿,自行口服药物(具体不详),疼痛未缓解,遂就诊于我院。刻下症:足踝部撕裂样疼痛、瘙痒,伴红肿,无低热,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数。西医诊断:痛风。中医诊断:痛痹。方药:蒲公英60 g,白芍60 g,丹参90 g,炒栀子120 g,凤仙透骨草90 g,秦艽60 g,肉桂10 g,艾叶30 g,苏木70 g,红花30 g,5剂。水煎外用。嘱患者注意饮食,禁食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多饮水,勤排尿。5 d后患者未再复诊。1个月后回访,患者诉用药3 d后足踝部红肿消退,疼痛减轻,4 d后疼痛消失,未再复发。

按语:痛风是单钠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引发的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痛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因此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也可称作“白虎历节”“痛痹”“脚气”等。中医对痛风的认识最早见于《灵枢·贼风》:“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卒然病者……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金匮要略》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历节病”的病名,因疼痛遍历全身关节而得名,又因病情发展速度快,故又称为“历节风”。《景岳全书·风痹》中云:“风痹证,即今人所诉痛风也。”因其发病时疼痛剧烈,虞抟称其为痛痹,其在《医学正传·痛风》中云:“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指出了历节病的病因病机。其一:肝肾不足,水湿浸渍;其二:阴血不足,外受风邪;其三:气虚饮酒,汗出当风。卢越卿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主,以风、寒、湿、痰、火为标。患者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导致脾失运化,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生,而又复感风寒,致气血运行受阻,遂使津液成痰,瘀滞络道,导致关节红肿热痛。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为主。故药选蒲公英、炒栀子清热解毒;凤仙透骨草、秦艽祛风除湿;丹参、苏木、红花活血化瘀,且苏木、红花尚能消肿止痛;白芍濡养筋脉,敛阴止痛。患者感风寒后疼痛再发,稍加肉桂、艾叶散寒止痛。中药足浴在不影响患者肝、肾功能的前提下,缓解了其症状,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苏木足踝红肿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干预研究
浅谈苏木山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茶籽油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术后肌注黄体酮局部红肿及硬结的预防效果观察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足踝外科学组25年回顾
躲避蚊子有方法
站在苏木拜河边
七月桑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