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化康复干预对改善跟骨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2018-01-22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9期
关键词:活动度患肢踝关节

蒋 岩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450052)

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为保证足功能的有效恢复,术后多需联合康复锻炼进行后续治疗。笔者采用系统化康复应用于足跟跟骨骨折术后患者,足功能显著提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12例跟骨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经X线、CT等检查确诊,符合跟骨骨折的诊断标准[1],排除手术禁忌证者,患者均行根骨骨折切开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男45例,女11例;平均年龄(40.96±4.33)岁;按跟骨Sanders分型:Ⅱ型25例,Ⅲ型19例,Ⅳ型12例。观察组男43例,女13例;平均年龄(40.93±4.35)岁;按跟骨Sanders分型:Ⅱ 型26例,Ⅲ 型17例,Ⅳ 型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术后清洁切口,抬高患肢,给予饮食干预,嘱家属监督其进行锻炼,并给予康复指导。

2.2 观察组 应用系统化康复干预。①术前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治疗的必要性及治疗过程,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了解患者的诉求,积极开导,列举既往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心态。②术后切口干预:密切监测切口,保持切口处于干燥状态,定时换药,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情况的发生,并给予对症处理。③体位干预:术后保持患肢处于高于心脏10 c m的水平位置,踝关节石膏固定,保持跖屈位,足跟悬空。④疼痛干预:术前告知患者术后会出现的情况,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与他人交流、看电视、玩游戏等分散注意力,提高痛阈。⑤康复锻炼:术后2~14 d,加压按摩患肢,呈向心性方向,同时进行被动伸屈足趾锻炼,每组10次,每日3组;术后15~42 d,进行踝关节主动运动,将患肢背伸、跖屈至最大限度后保持20 s,每组8次,每日6组,同时联合踝关节内翻锻炼、外翻锻炼及距下关节活动训练,每次15 min,每日1次。术后43~84 d,进行距下关节被动锻炼及等长抗阻锻炼,每次20 min,每日2次,同时联合三点式行走及部分负重-完全负重锻炼,依据患者的耐受力决定锻炼时间。术后13~16周进行体感觉锻炼,通过训练垫、晃板等进行锻炼;在锻炼过程中,以安全为基本原则,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进行锻炼。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的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疼痛度与后足功能[2],并比较关节活动度,评估疗效。

3.2 疗效评定标准 优:日常生活活动患肢无疼痛,外观正常,跟骨结节关节角恢复正常;良:偶有疼痛,不影响生活,外观基本正常,根骨结节关节角>20°;差:足外观异常,关节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根骨结节关节角<2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优33例,良16例,差7例,优良率为87.50%(49/56);对照组优25例,良15例,差16例,优良率为71.43%(40/5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4.431 9,p<0.05)。

(2)关节活动度比较 观察组踝跖屈(25.31±3.11)°、踝背伸(16.29±2.11)°、足内翻(18.31±2.22)°、足外翻(12.13±2.68)°,对照组分别为(17.98±2.44)°、(8.36±1.52)°、(10.51±1.31)°、(6.43±1.12)°。观察组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后足功能与疼痛度改善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AOFAS评分(88.39±6.64)分高于对照组的(79.98±9.96)分(p<0.05),VAS评分(1.23±0.30)分低于对照组的(3.11±0.59)分(p<0.05)。

4 讨论

针对跟骨骨折患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本科室为患者制定了系统化康复锻炼措施。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疾病治疗的必要性,了解治疗过程,消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对术后出现的疼痛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提高锻炼依从性。术后联合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提高患者痛阈,减轻患者疼痛度,密切监测切口,避免切口感染的出现,为康复锻炼的正常进行提供有利的条件。康复锻炼前期主要以按摩、被动运动为主,促进术后患肢的快速消肿,为加快后期的康复速度奠定基础;中期逐渐扩大踝关节的活动半径,缓慢提升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中后期通过下地行走及逐渐负重,通过肌肉收缩产生力量,进而增加肌肉的体积与强度,降低骨质流失,强化骨骼;最后联合本体感觉训练,通过本体感觉的再输入,重建本体感觉,促进患者术后足运动功能的再获得。整个康复过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避免训练过度或训练不足等情况发生,各步骤相互协调,可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足功能的恢复效果[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足功能优良率、关节活动度及后足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系统化康复干预能够有效减轻跟骨骨折术后患者疼痛,提升踝、足关节活动度,促进后足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活动度患肢踝关节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