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拘那罗陀的荫泽

2018-01-21蔡飞跃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泉州

蔡飞跃

在宁静高处,在南安丰州九日山的西峰,一块磐石与我不期而遇。托举我的这块巨大岩石,是高僧拘那罗陀在上面翻译过《金刚经》的“翻经石”。

倘若没有张汜的出现,拘那罗陀肯定与泉州无缘。梁大同年间(535—545),官任直后的张汜奉旨出使扶南,访求名僧和大乘诸论。张直后的诚恳,深深感动拘那罗陀,他决定毫无保留地把200余卷经论梵本向华夏信众传播。事业成功的基础,必定要远离安逸的生活。中大同元年(546)六月,岭南天气略微炎热,年垂五十的印度高僧踏上南海郡,随即马不停蹄地北上,风餐露宿整整两年。太清二年(548)八月,车舟劳顿的拘那罗陀终于抵达建康(今南京),武帝萧衍待为上宾,亲加顶礼,使住宝云殿。

如果不了解萧衍,这位大德高僧受到重视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说句客观话,萧衍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在中兴二年(502)逼迫齐和帝“禅位”建立南梁,立国初期崇儒,社会相对安定。他一生做了45年皇帝,可惜晚年耗费大量精力,研究的经学、史学、佛学的著作达千卷。甚至入寺庙做和尚、当住持、讲经书,在全国遍建佛寺。他对佛学过度痴迷,疏于朝政,在太清二年八月爆发的“侯景之乱”中被囚禁,两年后饿死于台城。

作为与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拘那罗陀是有决心以实绩报答梁武帝的知遇之恩的。然而,他刚入住宝云殿没几天就发生的内乱,打乱了他的计划,但没有削弱他弘扬佛学的信心。逃离建康这个是非之地,婉拒侯景的召用,辗转几处,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落脚晋安郡(今福州),在这座古老郡城待了三年,做的还是老本行,陈天嘉二年(561)来到梁安郡。

梁安郡的地点迟迟没有结论,史学家经过漫长的考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章巽认为故址在南安丰州,设置时间从梁天监元年(502)至陈天嘉五年(564),之后改名为南安郡,他的发现得到梁大珂博士和杨维中教授的赞同。

拘那罗陀为什么选择丰州九日山译经?因为“去山二里许”有一座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的建造寺。原来,在唐景云二年(711)撤武荣州为泉州,治所移至临海的晋江下游之前,丰州一直是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丰州的金溪水域宽阔,顺流而下直通晋江出海口,漕运极为发达。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铺展。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凭借地理优势,此期间丰州生机勃勃,开福建寺庙先河的建造寺在九日山庙下、金溪河畔落成。

泉州的晋江两岸第一次从中原大规模移民是在西晋末年,朝廷的日暮途穷导致群雄纷争,“永嘉之乱”迫使大批中原士族举家南逃,史称“衣冠南渡”。丰州作为郡治,居住的人丁殊多。九日山的得名,源于中原士子常常于九月初九重阳节到此登高望远,寻找怀念故园的寄托……拘那罗陀驻锡“佛法无边播四方”的著名伽蓝——建造寺的依据更加充分。

对于禅学深刻的悟解,成熟了拘那罗陀的淡定,他在中国生活23年,不改初衷,坚持翻译经论传记64部、278卷。他在九日山“因取梵文、译正了义”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梵译汉版本。大乘《金刚经》是学佛唯一必读的佛典,其经义是成佛独一无二的妙道,与《论语》《道德经》并列视为禅、儒、道三家的宝典,号称“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无疑是学佛沙门的一盏明灯。拘那罗陀以生命的执着,在九日山的建造寺和磐石上演绎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他以风中的冥想,表达宗教的哲学和哲学的宗教。光阴太细,指缝太宽,倏忽间,三年已在这位有追求的智者忙碌中悄悄溜走。

高僧拘那罗陀是旅居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但绝非是最后一个人。在他离开九日山231年后,姜公辅来了。姜公在宰相任上,唐贞元八年(792)因直言敢谏触犯圣怒被贬为泉州别驾,用现代语表述,这个职务是刺史助理,是个可有可无的闲职。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贬谪荒僻之地,姜公辅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好在刺史席相对他礼待优容,想方设法为他消除心中的忧愤哀痛。泉州市区东湖公园里古人建有二公亭,为的是纪念二人在泉州建立的私谊。

姜公辅心情稍微平复后,闻知高士、诗人秦系流寓九日山,决计前往拜访。刺史席相提供了诸多方便。高士的义项是指学术、技能、地位高的人。唐代士子以归隐为最高境界,且形成风气。秦系在西峰住了25年,留下许多写意重于写实的诗章。

这一次见面,让姜、秦两公成为莫逆之交。姜公辅索性筑室东峰,与秦系对峰而居,时而松下饮酒,时而临溪垂钓,时而谈诗论文。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在九日山生活13年的姜公辅病逝,秦系把他安葬在东峰南麓,现在墓冢仍存。他们的名字,因九日山的姜相峰、高士峰两座青峰而不朽。姜公辅是爱州日南(今越南河内以南)人,或许有人会质疑,日南是大唐属地,姜公辅不能归入外籍。姜公辅算或不算不是问题,还有人来得比他更早。他们是唐武德年间来泉州传教的三贤、四贤。武德(618—626)是唐高祖李渊的年号,也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唐朝使用武德这个年号一共9年。长眠在泉州东郊灵山的三贤、四贤,是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的门下贤士,他们确实是正宗的外国人。况且九日山上,也遍存亚、非人的印迹。

建造寺移建九日山南麓今址是唐大历三年(768),唐懿宗年间扩展成拥有54所院落的大寺,后来改名延福寺,寺旁的通远王祠,又称昭惠庙,主祀海神通远王。北宋泉州太守蔡襄感其灵验,大旱时亲往祈雨,果然天降甘露,在蔡襄的努力下,朝廷加封通远王为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北宋时陆上丝绸之路被阻绝,经济中心南移,是不是冥冥之中得到拘那罗陀的佑护?哲宗元祐二年(1087)泉州成立市舶司,这是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足见朝廷对于泉州经济的倚重。古代船舶没有发动机,航行靠风,浩浩荡荡的外国商船,乘夏季西南风而来,冬季顺东北风归国。为了温暖外商,吸引更多人前来贸易,“夏迎舶,冬遣舶”的祈风典礼应运而生。地点选在九日山通远王祠。

祈风名义上是祈求海上航行平安,但祈求增加税赋收入是最主要目的。典礼是最高规格的——郡守和市舶司主管官员担任主持人、主祭,参加的嘉宾有蕃商代表和地方官员。仪式结束后,主官们登山泛溪,饮酒赋诗,有心的官员还勒石记事。这座“无石不刻字”的名山,在“翻经石”周边的摩崖上,珍存77方蔡襄等名士的题刻,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最能体现海交活动有13方,记载了从1174年至1266年南宋92年间10次祈风典礼和3次市舶司官员的活动。刻在摩崖上的文字,定格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盛事。

目光投向泉州湾,思绪穿越宋元时期,我看到,航标灯摇曳在姑嫂塔上,于是有了惊艳的回眸;航标灯闪亮在六胜塔里,于是有了无悔的追随:一艘艘载满丝绸、茶叶、瓷器和中华文明的商船出港。如今,开元寺“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陈列着一艘宋代商船,这是1974年从古刺桐港滩涂下挖掘的。出土的文物有4700多斤檀香木等香木料、56件瓷器、2000多个贝壳、504枚唐宋铜钱……泉州被确定为海丝起点,实在有太多的实物支持。与此同时,偌多域外物资和文化也从泉州港传入内地。

正是許许多多先民秉持务实精神,创造了泉州宋元成为泱泱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奇迹。在泉州大地上,如果没有存留摩尼教草庵、伊斯兰教清净寺、道教老君岩、佛教开元寺东西塔、喇嘛教“三世佛”石像等宗教建筑,“宗教圣地”和“世界宗教博物馆”美誉将难以花落泉州。这些全国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物,都是“海丝”高度繁荣时期——宋元工匠的杰作,而这种“工匠精神”需要认真传承。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许许多多的外国友人的第二故乡,这些友人之中,有的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终老;有的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繁衍后代,成为始祖;比如蒲寿庚,比如赛典赤·瞻思丁……当然,还得感谢雅各·德安科纳、马黎诺里、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宋元时期造访泉州的旅行家,是他们的游记,让“刺桐城”“光明之城”的声名远播,引得一代又一代外国人向往。

猜你喜欢

泉州
泉州!泉州!!
你要去泉州吗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立体三维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泉州第一中学为例
德济门:一个门见证一座城
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节选)
第十三章 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