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浅识
2018-01-21陈亨平
陈亨平 李 青
1 浙江省温岭市中医院 浙江 温岭 317500
2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意思是审查病机,要注意六气主时的规律,根据藏象理论,六气特性,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找出病象与病机的关系,有外邪要寻求外邪的性质,没有外邪要寻找其它原因,邪气盛实,正气虚损,都要寻找其原因,并归纳了“病机十九条”的辨证思路。
1 诸家共识
清代陆懋修《世补斋医书》载:“《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片言,即是治法;伤寒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足矣。”说明《内经》尽管有些是片言只语,却教导我们的是方法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有”“无”有诸多解释。从病因讲,指“有”“无”寒热温凉燥的变化;从症状讲,指症状的“有”“无”;从病性讲,“有者”为实,“无者”为虚;从经文讲,其中讲到的为“有”,未讲到的为“无”;从病位讲,病位清楚为“有”,不清楚为“无”。取得共识的是,阳性症状(“有”)或有临床意义的阴性症状(“无”),均要探其原因,即对临床出现的症状,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与病机相契合。中医辨证就是对“有”“无”症状进行病位、病性的归纳,是一个辨证的思考过程,得出疾病的病理机制所在。近代祝味菊提出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用近现代思维很好地阐释了中医思想。
2 “有”“无”新解
笔者从“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上理解,为经文中提到的为“有者”,经文中未提到的为“无者”,病机十九条中有五脏辨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六气辨证“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等。上下辨证“诸痿喘呕,皆从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等。后世医家归纳了中医的多种辨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以八纲辨证(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祝味菊提出)为基础,是作为教课书定律,但从临床实践中,虽然“有者”为“阴阳、虚实、寒实、表里”,但是“无者”为“上、下”也。病机十九条中明确阐述了病位为“肝、心、脾、肺、肾”五脏和“上、下”,本着“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原则,作为基础辨证的八纲,应归纳为十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上下)或者称为二纲八要辨证[1]。清代医家徐灵胎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称为二纲六要之说。从疾病的辨证辨病中,一定要辨病性,辨病位的结合(病因辨证归属于病性),《至真要大论》就是很明确地论述:六气为辨病因,五脏及上、下为辨病位,“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则是辨病性。现代医学辨病就是主张病位与病性相结合,有人把八纲辨证称为现代中医学观点。因此,笔者提出二纲八要辨证方法,以阴阳为总纲,阴阳为天地之道也,而寒、热、虚、实为病性,表、里、上、下为病位。当然,结合六经辨证,表里辨证中有半表半里的位置;结合三焦辨证,上下辨证还有中焦位置;寒热辨证有寒热错杂,寒热真假;虚实辨证中有虚实夹杂。
3 后世发挥
简单讲,寒热、虚实、表里、上下能明确描述疾病的病性病位特点,而八纲辨证中欠缺的是“上下”病位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后世医家对病机十九条中“有”的内容没有很好的阐述。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病机十九条中独缺燥气病机,河间补其不逮而立此。燥有内外之分,外燥乃感受燥气之邪,内燥由阴虚液亏。但不管何种病因,总以津亏液虚为特征。涩、枯、涸,皆喻津液匮乏的程度。皮肤少津液,则干燥粗糙,挛急不柔和,严重者可见皲裂,掀起,状如鳞片,即所谓“肌肤甲错”。河间补燥气病机,用心良苦,确是辨析燥气病机之示范。燥之病机乃病机十九条中之“无”也。
综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是方法论观点,而不仅仅指症状的“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