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浅析
2018-12-22金聪聪李若和周建丽
金聪聪 李若和 周建丽
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伤寒论》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笔者就其中“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运用浅析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1 “六经病欲解时”含义
“六经”即“三阴三阳”,代表一年四季或昼夜阴阳变化的六个“时序”。如果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开、阖、枢”来理解,三阴三阳也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及“生长收藏”的具体表现。《伤寒论》提出六经在一昼夜中各有“当旺之时”,即“六经病欲解时”(见表1)。
表1 “六经病欲解时”时辰分布表
对“六经病欲解时”的理解,顾植山认为“欲解时”应理解为“相关时”更为合适[1]。欲者,想也,希望也;解者,解除,解散也。此处指解散邪气,并不是病痊愈。说六经病各主其时,人体得天时之助,而与邪气相争,此时如果邪气不盛而正气充足,病情就会随欲解时而解,若正邪同盛,此时则正邪交争较为激烈。
2 “六经病欲解时”临床运用
2.1 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既然六经病的“欲解时”为各经“当旺之时”,那么当各经病证在其经气旺盛之时,一方面机体最容易借助自然界和自身的阳气而驱邪外出,从而使病情得以缓解;另一方面由于正气奋起抗邪而表现出明显症状。如《伤寒论》厥阴病篇说:“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说明厥阴病得天阳之助,在经气旺盛之际,最有可能向愈。《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子时少阳起,阳生阴退,太阴病得愈。《伤寒论》第240条云“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日晡”即下午3~5时,此时发热对应病在阳明。可见,“六经病欲解时”提示临证要注意病情起伏的时间特点。
2.2 指导饮食调护:《伤寒论》第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日暮是阳明主气之时,此时烦,说明确定病位在阳明胃。“脉已解”提示邪气已去,“微烦”是由于病后脾胃虚弱,强令多食,食不消化所致。故此时可减少饮食,使脾胃恢复正常,则病自除。
2.3 指导择时服药:择时服药可直接影响药物(尤其是经方)的疗效。笔者认为,应该从“六经病欲解时”指导服药的最佳时机。如治太阳病的桂枝汤,强调“半日许,令三服尽”,说明在“巳午未”时间段内服药,效果最好;治太阴病的理中丸,强调“日三四、夜二服”,其中“夜二服”与“亥至丑”时间段有关。《伤寒论》第351条:“病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其服用方法为“日三服”,但“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条),服法则改为“温分五服”,这种服法与理中丸相似。再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之“分温三服,半日服尽”、竹皮大丸之“日三夜二服”、半夏厚朴汤之“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桂枝人参汤之“日再夜一服”,服药时间均遵从“欲解时”之意。有研究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如钮枯禄等[2]曾报道关于少阳病发热久治不愈,后将服药时间改为少阳病欲解时后病情得解。郑靖等[3]报导,“太阴病”小鼠分别在午时、子时服用理中汤进行对照,发现子时服用的疗效最好。
总之,“六经病欲解时”的推断是以天人相应为理论依据的,对指导临床病情观察、预后判断、饮食调护及择时服药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