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2018-01-21乔可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7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西医缺血性

乔可明

(松原市中心医院,吉林 松原 138001)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患病率较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病率不断提升,多数生存者伴有不同程度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且复发率高,给其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当前,临床上多采用常规西医的方法进行治疗,但部分患者临床疗效仍不理想[2]。现阶段,中医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取得了较大成就。本研究为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一般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纳入病例数为90例。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按照1∶1比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5例。研究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5~88岁,平均年龄(58.8±4.3)岁;病程7 d~5个月,平均病程(1.5±0.4)个月;疾病类型:29例基底节区埂死,8例大脑额顶枕颞叶梗死,4例大面积梗死,2例丘脑梗死,1例脑干梗死,1例腔隙性梗死。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6~87岁,平均年龄(58.5±4.2)岁;病程7 d~6个月,平均病程(1.7±0.5)个月;疾病类型:27例基底节区埂死,9例大脑额顶枕颞叶梗死,5例大面积梗死,2例丘脑梗死,1例脑干梗死,1例腔隙性梗死。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

1.2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抗炎、抗血小板、降压、降颅压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辅助治疗,药方包括:全蝎6 g,红花、赤芍、桃仁各10 g,桑寄生、熟地、白术、丹参、当归各15 g,黄芪30 g。以上药方以水煎服,1剂/天,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①疗效评定标准:以治疗后瘫痪肢体肌力评分在Ⅳ级以上,头晕、耳鸣、头痛、目眩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可自理生活,为痊愈;以治疗后瘫痪肢体肌力评分在Ⅱ级以上,头晕、耳鸣、头痛、目眩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以治疗后瘫痪肢体肌力评分在Ⅰ级以上,头晕、耳鸣、头痛、目眩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以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3]。②观察两组血压(舒张压、收缩压)、血脂(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均用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6%(43/45):2例患者为无效,所占比例为4.4%;7例患者为有效,所占比例为15.6%;12例患者为显效,所占比例为26.7%;24例患者为痊愈,所占比例为5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36/45):9例患者为无效,所占比例为20.0%;5例患者为有效,所占比例为11.1%;10例患者为显效,所占比例为22.2%;21例患者为痊愈,所占比例为46.7%。两组对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χ2=5.08,P=0.024)。

2.2血压、血脂变化:治疗后,研究组舒张压、收缩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78±8)mm Hg(1 mm Hg=0.133 kPa)、(118±13)mm Hg、(1.9±0.6)mmol/L、(5.1±0.8)mmol/L,对照组则为(92±7)mm Hg、(132±17)mm Hg、(3.4±1.3)mmol/L、(7.4±1.1)mmol/L,结果有显著性差异(t=8.835、4.388、7.028、11.344,P<0.001、<0.001、<0.001、<0.001)。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中老年人为该病多发人群,且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一般来说,缺血性脑血管病涉及类型较多,包括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西医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对病情进行控制,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理想。这就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中医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中风”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为元气亏虚,影响气血运行,引发静脉血瘀,堵塞脑络。此外,气虚血滞、正气虚弱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认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是养血补气、祛瘀通络。

本研究所用中医药方中,熟地具有泻火、壮水、滋阴的作用;丹参可活血化瘀;当归可强筋补肝、润燥锁阳;桃仁、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众药联用,共奏活血化瘀之功效。此外,现代药理学认为,上述诸药连用,能促使患者脑血管扩张,且能对血液黏稠度进行控制,可促使脑梗死区域微循环状态得到改善,有利于梗死区域周围水肿吸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此外,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具体治疗过程中,还可以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实施辩证加减,比如,针对偏痰多的患者,需增加天竺黄;针对上肢偏废的患者,增加桑枝;针对偏下肢萎软的患者,增加牛膝、杜仲;针对偏语言不利的患者,增加远志等,以改善临床疗效。此外,有研究发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过程中,于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治疗,能发挥协同作用,可改善血压、血脂控制效果[5]。

本研究中,在临床疗效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6%,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由此可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过程中,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获得较常规西医治疗更为理想的效果。此外,在血压和血脂水平变化上,治疗后,研究组舒张压、收缩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凸显出中西医结合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过程中,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西医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清热解毒止痛散联合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分析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