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2018-01-21刘芳
刘 芳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人民医院,湖北 恩施 445300)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常用的新生儿治疗措施,但治疗过程中也会伴发多种并发症,除了会对患儿的预后造成影响之外,甚至会危及患儿的生命[1]。因此,新生儿机械通气时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针对本科室接收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20例新生儿,为其提供优质护理干预服务,可见效果满意,现总结护理措施及效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间接收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40例新生儿,入组标准:①均满足机械通气相关指征;②均无合大量胸腔积液者;③均无合并皮下气肿、肺大泡者;④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同意。参考随机双盲分组法把40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参考组共20例,包含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胎龄(35.77±2.89)周;平均体质量(2.11±0.29)kg。护理组共20例,包含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胎龄(36.05±2.94)周;平均体质量(2.20±0.32)kg。2组的以上基线资料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参考组患儿入院后为其提供常规机械通气服务,主要包括强化保暖,确保患儿呼吸道的通畅性、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及定期更换管路等。护理组患儿则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干预服务,内容包括:①环境干预:为患儿构建良好的病房环境,定期通风,确保室内空气的湿润、清新,确保环境的温湿度适宜,且以空气消毒机定期对空气进行消毒,每次消毒1~2 h。定期以消毒液对墙壁、地面及床栏进行擦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②体位干预:按照患儿的病情取半卧位,以促进其呼吸道的通畅与饮食,加快胃内食物消化及容物的排空,进而降低反流、误吸的出现[2];③呼吸道干预:护士应注意监测患儿的呼吸道通畅性,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吸痰,按照患儿的呼吸道状况及时进行吸痰,尽量降低对其造成的机械性刺激,预防呼吸道受损,均选择一次性的吸痰管;④管路干预:安排专人定期对呼吸机、雾化机及吸引器的相关设备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定期更换患儿使用的呼吸机管道,常规对管道中的凝水进行引流,定期对患儿的分泌物开展细菌培养,以早期明确致病菌;⑤抗感染干预:若患儿疑似出现VAP时应采用抗感染处理,按照细菌培养结果选取针对性的抗生素用药。因VAP的病情较为危重,感染情况也比较复杂,若医院无法及时开展标本检测,可行经验性治疗[3],考虑先给予第2、3代头孢菌素用药。
1.3 观察指标:详细记录2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与VAP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纳入本研究内的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数据,且置于SPSS20.0统计软件内分析,其中前者经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且以 t 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后者经[n(%)]进行表示,且以卡方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若P <0.05即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参考组20例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为(5.83±0.87)d,其中5例患儿出现VAP,VAP发生率为25.0%;护理组20例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为(4.27±0.59)d,其中1例患儿出现VAP,VAP发生率为5.0%,可见护理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与参考组相比显著更短,VAP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
3 讨 论
机械通气是新生儿监护病房内的常用治疗方案,其主要目的为改善患儿通气及加快气体交换,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器官功能衰竭、新生儿肺炎患儿的抢救成功率,但实践发现,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长期应用易伴发VAP[4]。VAP发生的病原体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病毒及细菌等,其病原体相对比较复杂,患儿预后通常较差。研究表明,治疗过程中机械通气的使用的合理性与护理干预服务的针对性,直接关系到患儿的疗效与预后[5]。故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中我们针对20例患儿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服务,内容包括环境干预、体位干预、呼吸道干预、管路干预及抗感染干预等内容,结果可见,护理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与参考组相比显著更短,VAP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提示该护理干预服务有助于缩短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减少VAP的发生。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缩短新生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的通气时间,降低患儿的VAP发生风险,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