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防治中蜂的主要病敌害
2018-01-21徐祖荫
徐祖荫│文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
养蜂人最闹心、最拿捏不住的就是蜂群生病。一旦病敌害发生,不但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救治,还会削弱群势,不能打蜜,严重时造成蜂群飞逃或死亡,甚至全场覆灭。即使通过一段时间能把蜂病治愈,用药后还会带来产品污染、抗生素或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其后如饲养管理不当、气候不良,病情又会发作。那么,养蜂人怎样才能保证蜂群健康发展呢?
一、事前预防
事前预防,并不是指事前喂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些养蜂员怕蜂群生病,不管有病无病,先喂药再说,还美其名曰“以预防为主”,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所说事前预防,特别强调的是必须加强蜂群的饲养管理,通过饲养管理来提高蜂群自身对外部不良环境、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加强饲养管理的内容很多,包括随时随地保证蜂群内都有充足的蜜粉供应,特殊时期(如春繁时外界气候不好,不利工蜂出门采集)还要喂水喂盐。大流蜜期,要给蜜蜂留足口粮,反对采取“掠夺式”、“一扫光”的取蜜方式。早春和晚秋,注意对蜂群保温防寒。在蜂脾关系的处理上,除了在春繁期要缩脾紧脾、密集蜂数、蜂多于脾外,其他时期至少要保持蜂脾相称。蜂群不能分得太弱,大流蜜前及时培育强群。及时更新巢脾,老旧巢脾要及时淘汰化蜡。养蜂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蜂箱、蜂具要严格定期消毒,健康群与病群使用的工具(如蜂刷、起刮刀、割蜜刀)要分开;严防盗蜂发生,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另外,要将蜂群安置在蜜粉源条件较好、离水源近;冬、春两季避风向阳、夏季通风阴凉的地方。如无必要,平时尽量作箱外观察或抽群检查,尽量少干扰蜂群。大力推广人工育王技术,选用、培育抗病蜂王,并每隔两年到距离本场20 km以外的地方,购入或交换优良的蜂群作种群,避免因长期近亲繁殖而造成蜂群生活力、抗病力下降。
虽然以上措施说起来简单、平常,但要认真做到并非易事,需要养蜂人在平时工作中认真、一点一滴地去落实。这样才能保证蜂群少生病或不生病;少用药,甚至不用药。
二、正确判别病种,对症、合理、科学用药
中蜂的病敌害相对简单,主要是“两病一虫”。“两病”是指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欧洲幼虫腐臭病(简称烂子病),“一虫”就是大巢虫(又称绵虫、大蜡螟)。
一旦蜂场中出现病群,不要慌张,首先要认真观察病害的症状,以便正确判断致病的原因。只有熟悉病害的特征,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拖成大病,波及全场,难以收拾。
这“两病一虫”都是在蜜蜂幼虫期(或蛹期)造成伤害的,因此平常要注意观察子脾。烂子病为细菌性病害,抗生素类药物对其有作用。其症状是幼虫1、2日龄感病后,3、4日龄时死亡,即幼虫在巢房底部盘曲阶段(呈C字形)死亡。幼虫封盖后及成蜂则不易感病。当病情不太严重时,幼虫死亡后,工蜂会将其从巢内清理掉,拖出巢外丢弃,然后蜂王又会在巢房内产卵,卵再孵化为幼虫,这样就会形成卵、幼虫、封盖子相间的插花子脾。而健康的蜂群,其子脾是比较整齐的。如长期看见的是这种插花子脾,而不是整齐的封盖子,甚至长期“见子不见蜂”,群内虽有子而群势长不上来,甚至下跌,很有可能是发生烂子。如仔细检查,在子脾上会发现身体塌陷、体色灰白、失去健康幼虫应有珍珠般光泽的病死幼虫,即可判定为蜂群得了烂子病,发病严重时,死幼虫增多,工蜂来不及清理,子脾有时甚至会散发出一股臭酸味。此病发生的季节特点是,多发生在春季至初夏(3~5月上旬)和晚秋(9~10月份)阶段,但其他季节也会时有发生。
中囊病是病毒性疾病,抗生素对它不起作用。中囊病幼虫死亡期为封盖后、化蛹前,即预蛹期。患病蜂群的封盖子脾上会出现许多大小不一、麻麻点点的细小穿孔,这些穿孔是工蜂感知幼虫死亡后,准备咬开房盖,将其清理时造成的。被工蜂全部打开房盖后的死亡幼虫头尖上翘,呈尖头状。用小镊子夹住死幼虫的头部从巢房内取出,可见其呈下粗上细的囊袋状,虫体外表皮与虫体间有液体,尸液无臭味。死亡幼虫在脾上常连片分布。据此特征即可判定为蜂群患中囊病。发生此病时,常会并发烂子病。中囊病发生的季节特点通常在春季3~5月上旬,以及晚秋至初冬(10~11月),寒潮频繁、气温变化剧烈的时期。一般进入夏季之后,因高温不适宜病毒增殖,抵抗力强的蜂群会自愈,症状消失(或暂时消失,秋季又再次发生)。
由于烂子病与中囊病是由两种不同的病原物造成的,所以使用的对症药物也不一样。治疗烂子病应采用抗生素治疗,按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蜜蜂饲养允许使用的药物使用规定》,可用土霉素进行治疗,每群(10框蜂)用量200mg,兑水稀释后斜对子脾喷雾,或加在50%的糖浆中饲喂,每隔2天治疗一次,连续3~4次为一疗程。如使用四环素,则每群用量为100mg。市面上出售治疗烂子病的药物,诸如烂子宁、烂子康、幼虫康、保幼康等,也可参考其说明使用。中囊病系因病毒引起,抗生素对其无效,因此农业部在有关规定中推荐使用13%的盐酸金刚烷胺粉(抗病毒制剂),使用剂量为1000ml糖水加本品2g,每群喂250ml,3天1次,6次为一个疗程。也可同时每框蜂另加1片病毒灵,一起饲喂。此外,可网购抗病毒862、中囊灵、中蜂囊幼康、囊立克等(其主要成分同前),参照说明使用。如上述两种病同时并发,则分别购入上述两类对症药物混合使用、治疗。
巢虫(大蜡螟)危害的主要特征是封盖子脾上出现“白头蛹”。死蛹巢房被工蜂咬开后,呈平头状,头部隐现淡紫色的复眼,夹出的虫尸是蜂蛹。脾上个别地方偶尔也会出现如中囊病那样的“尖子”,但数量少、不连片,呈线状走向,可与中囊病相区别。巢虫危害的蜂群还有其他症状,如巢脾表面坑洼不平(系工蜂咬脾清理巢虫所致),越是老旧的巢脾,坑洼的面积越大;箱底蜡屑多,甚至其中有巢虫。根据这些情况,即可判定为巢虫危害。与前述两病相反,巢虫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危害严重,故其发生危害期通常在5~10月份,10月份后至次年3、4月份,巢虫处于越冬蛰伏期,停止危害。
对付巢虫的办法,可在蜂箱底部靠近巢门处,放置市售“巢虫清片”,弱群1张,强群2张。也可网购德国联邦公司生产、国内包装的“康宽”,该药对螟蛾科昆虫敏感(巢虫属螟蛾科),而对蜜蜂(属膜翅目)毒性较低。可用青霉素皮试针管抽取该药0.1ml,兑水500ml(约1瓶大的矿泉水)稀释喷雾,尤其是蜂箱四角的接缝处。在巢虫活动期(5~9月),每半月喷雾一次,可控制甚至根除其危害。
三、实行综合防治
蜂群一旦得病,除用药控制外,还应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保证不蔓延,能治愈,不反弹。
一旦发现病群,首先要紧脾缩脾,打紧蜂群,做到蜂多于脾。因病群中幼虫和蛹死亡,老蜂相继死去,新蜂又接替不上,群势就会随之下降。因此,密集蜂数,会加速蜂群对病死幼虫的清理,减少病原物,以及加强幼虫的哺育和保温,增强蜂群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发病蜂场对弱群应进行合并。
对病群治疗时,同时应采取换箱换脾的措施,减少传染源。用消过毒的蜂箱(最好经火焰消毒),替换出病群的蜂箱。如蜂群病情严重,巢脾上死幼虫多,工蜂清理能力差,换箱时还应换脾,将巢内病脾撤出销毁(深埋或焚烧),调健康群中的出房子脾充实病群。如条件有限,箱内病脾不能全部更换,应采取扣王、断子清巢(10天左右)的措施。在有条件育王、换王的情况下(群内有雄蜂),可利用健康群的自然王台,或病群扣王后调入健康群的小幼虫脾产生的急造王台,另行培育抗病能力较强的新王,替换掉原来不抗病的蜂王。
蜂群患病后情绪不正常,采取上述措施对其又有很强的干扰,病群常会发生飞逃,故宜采取蜂王剪翅(剪去一侧前翅1/3),或在巢门前加装防逃片、多功能防盗巢门等办法(育王换王的蜂群除外),防止病群飞逃。待蜂群转入正常后,再重新启用常规巢门。
对巢虫危害严重的蜂群,应将白头蛹多的老旧巢脾,分别疏散到其他健康群中作为边脾(每群1框),待其中封盖子出完后,提出化蜡灭虫。同时应将健康群中的封盖子调入被害群,防止群势下降。对被害群应加强奖励饲喂,起造新脾,逐渐淘汰老脾及虫害脾。从被害群中撤出的巢脾不要乱甩乱放,而要及时进行处理。如巢脾较新,尚可利用,可喷打“康宽”,或燃烧硫磺熏蒸,或在冰柜中冷冻,消灭虫源后再保存备用。
无数事例说明,只要认真做好以上三点,中蜂的病敌害是可防、可控、可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