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视角下的“人车之争”问题研究

2018-01-20戚中美彭柳怡

现代交际 2018年22期
关键词:道路交通

戚中美 彭柳怡

摘要:“人车之争”问题由来已久,对此的研究也很多,但并未探寻出彻底解决该问题的有效路径,各地道路交通状况仍不容乐观。本文以X市为研究个案,探求城镇化进程中“人车之争”的演变、深层原因,并提出几点创新思考,力争为解决“人车之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方向。

关键词:人车之争 城镇化进程 道路交通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2-0036-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关于“人车之争”方面的研究,源于“中国式过马路”一词的兴起。学者们从法律法理、心理学、伦理道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自由观、公共秩序观等不同视角和维度对“人车之争”问题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剖析。如,杨娅敏《“中国式过马路”的法理分析——以法律价值冲突和法律利益冲突为视角》、王立峰《“法不责众”的博弈心理与法制对策》、徐丽娜《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背后的伦理道德教育困境及出路》等。学者们对“人车之争”问题的研究视角,也经历了如下转变:从城市道路交通规则、制度设计层面及道路设施配置等相对于人车之外的第三方因素,到从心理学、法律、道德等视角对“人车之争”中的直接参与者: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或者机动车驾驶人进行直观研究。

二、问题的提出

众多研究的确为解决“人车之争”问题提出过许多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对改善日益拥堵和混乱的城市交通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每个个体心理差异性明显,法律、道德和文明涉及范围也比较广,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人车之争”问题的处理一直以来效果并不理想。一般情况下,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人相比,对法律、道德和文明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相对较弱。而法律、道德和文明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依靠法律、道德和文明来维持道路交通秩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法律、道德和文明的权威性,在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城市并没有得到完美体现。

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长时间占用机动车道,在心理上有可能产生短暂的获得感、存在感,甚至是幸福感。如果发生个体事故,无异于以卵击石,人车事故,显然是以软碰硬,这有可能是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倾向于保护弱者的现实依据。非机动车驾驶人长时间占用机动车道,存在的安全风险是巨大的,所背负的成本与代价也是巨大的,因为,不幸的话,有可能付出生命代价。但这些共识道理,在普通人均知晓的情况下,为什么非机动车驾驶人仍愿意“铤而走险”?难道是为了节省所谓的时间成本,或为了追求那种虚无的获得感,而“积极”担负不可预想的风险?

三、X市的调查简况

X市,居我国中部地区,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为398.5万,其中城镇人口179.6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4.97%,全市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26.57万。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占比16.5%,第二产业占比49.7%,第三产业占比33.8%。

由此可以看出,X市城镇人口数相对较少,高文化程度率偏低,加上第一产业占比较低,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总占比达到83.5%。这就说明,X市需要较多的人员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而需要大量劳动资源,也就必然导致大部分非城镇人口涌入城区,填补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源缺口。所有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到一个“意外”结果,就是X市,城市主干道南北方向为单向三车道,上下班高峰期间,被人为地“挤”成单向单车道,机动车道基本上被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大军”不间断地长时间占用。即使在有绿化带隔离出来的非机动车专用通道的路段依然如此。虽然当地交管部门在上下班高峰期间派出大量警力维持道路交通秩序,但“杂乱无章”的局势仍不能彻底改观。汽车等机动车辆只能“无奈”地在非机动车群中穿插,当地机动车驾驶员朋友甚至戏称“这种道路状况非常能锻炼驾驶技术”。

四、城镇化进程视角下“人车之争”问题原因分析

“人车之争”问题绝不是X市所独有,而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必然出现的,是人与车或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一种不可调和矛盾的集中反映。由“人车之争”问题而导致的交通拥堵和混乱,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反映了道路交通规则和制度层面等设计上的不完美,存在一定的缺陷,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节奏不一致。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矛盾也就日益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年末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了7.93亿,达到了57.35%,城市原有的公共资源这時就愈加显得捉襟见肘。农民市民化速度的加剧,必然导致城市有限的公共资源在配置上出现困难,出现不均衡现象。反映在城市道路交通上,就是常见的“人车之争”问题。

不难发现,农民市民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农民的市民化,只是实现了身体的“农转非”“市民化”,而非思想上“农转非”“市民化”,转变的只是农村户籍和居住地,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等,并没有实现非农化转变。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只反映了城市化的“量”,还不足以反映城市化的“质”,只有在农村迁移人口能够在城市较为稳定地生活,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上成为城市居民,才能体现城市化的内涵和应有之义,“人车之争”问题也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特别强调,要“努力提高农民融入城市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努力提高城镇人口的素质和居民生活的质量”。城镇人口素质问题,不仅是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性问题,而且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城市的生态环境等问题,也更为直接地关系到城市道路交通中的“人车”问题。《城镇化工作会议》为改变城市道路交通参与者的素质状况提供了政策支持,进而也为解决“人车之争”问题提供了理论导向。通过对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考查,以及对城市道路交通参与者的构成和素质状况的考查,从这一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来重新审视“人车之争”问题,发掘抛开“人车之争”问题所涉及的法律法理、伦理道德、从众心理、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配置、城市道路交通规则和制度设计层等方面客观原因之外的,城市道路交通参与者自身的主观方面的深层次原因。X市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实际情况,加上在对以往关于“人车之争”问题理论研究基础上,思考如何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参与者素质的可行性建议,如何为解决“人车之争”问题提供有效办法,使城市道路交通中的拥堵和混乱现象得到有效治理,这也为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人车之争”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找到了努力方向,这不仅是城镇化发展的时代召唤,更是为解决当前拥堵和混乱的城市交通问题提供学理支持。

五、解决“人车之争”问题的几点思考

(1)学习借鉴机动车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非机动车驾驶人参加驾驶技术及道路安全知识培训与考试,考试合格,颁发资格证书,列出准驾车型。同时,实行非机动车上牌制度,一车一牌,在道路两侧安装非机动车识别装置,对违规的非机动车抓拍,并进行相应的处罚,处罚的力度要比机动车的违规处罚轻。未获得非机动车驾驶资格证或安装号码牌的非机动车,严禁上路,一旦抓获,按无证驾驶和黑车处罚。这种方式,成本较大,执行、操作起来困难较大。但是可以提前做好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2)学习杭州、韶山等地“车让人”的先进经验,加大力度推广。有些地区也在执行“车让人”规则,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有时更像是“一厢情愿”。换位思考,既然可以推行“车让人”规则,为什么不能推行“人车相互礼让”规则,人与车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中,互相礼让,不争不抢,就不会出现人车混乱的情况。这个制度、规则的制定者可以借鑒参考,进一步挖掘提炼,可以实现“人车互让”的和谐状态。

(3)改造道路基础设施。比如探索在道路没有横向拓宽空间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向纵向发展,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建立马路天桥,马路采取双层设计,下面为机动车车道,上面为非机动车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各行其道,强制隔开。这种探索思路,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但对解决“人车之争”问题,缓解日益拥堵的城市道路交通不失为一种良策。

(4)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引导非机动车驾驶人与机动车驾驶人了解双方在道路交通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这在解决人车纠纷时更为适用,同时也能起到对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驾驶人的法律震慑,让双方明确知晓在道路交通中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哪些行为必须做。

参考文献:

[1]王立峰.潘博.“法不责众”的博弈心理与法制对策[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5):24.

[2]陈程.“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实证研究[D].云南大学,2014.

[3]烨泉.从中国式过马路看法律要绝对服从[N].人民日报,2013-04-16:(7).

[4]杨娅敏.中国式过马路的法理分析——以法律价值冲突和法律利益冲突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3(8).

[5]孟俊红.闯红灯、扣奖金与单位评优——论法本位的错位[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3).

[6]朱一丹,徐丽红.从一撮人的斑马线引发的对集体闯红灯现象的法律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

[7]北京市政工程研究院.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8]夏君.城市道路平曲线及交叉口的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0.

[9]江西省统计局.2016年江西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道路交通
南京市2017年至2019年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分析与研判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节能减排问题及技术探讨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
永昌县人大常委会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执法检查
试析道路交通土建施工管理优化
新交通混凝土整体道床故障治理研究
道路桥梁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件货物运输道路交通影响分析
道路交通建设与物流运输的关系
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