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小班时空优势 优化中年级学生班级读书活动
2018-01-20王碧蓉
王碧蓉
摘 要:发挥小班时空优势,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以生为本精心推荐阅读,充分引发学生阅读期待;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品尝阅读的乐趣;广开言路,阅读交流百家争鸣;让推荐、阅读、交流成为个体成长的前奏,让成长的个体又促进推荐、阅读与交流活动的提升,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最终达到个体的充分发展,让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喜好。
关键词:精心推荐;个性阅读;立体交流;个体成长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曾经充满忧虑地说:“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不要让孩子整天在课本里打转,只有快乐地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快乐地成长。”学生的阅读不应仅仅停留在一篇篇的课文上,要不断向外延伸,读一整本一整本的书。
小学中年级是个体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心理上他们开始不再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阅读的书籍已经从绘本、桥梁书走向整本书。阅读要求从低年级的“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到中年级的“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而小学中年级每周只有六节语文课,可以用来开展读书活动的时间是少之又少。鉴于现状和矛盾,作为班级读书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和协调者的教师,如何才能优化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呢?我做了一些尝试。
我所執教的班级是小班,人数不足30人,教师与每位学生交流的频率和深度大大高于其他非小班班级。于是,我充分发挥小班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打通学校家庭的空间限制,充分利用小班课堂初始五分钟的时间,创造读书外围条件,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以生为本精心推荐阅读,充分引发学生阅读期待;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品尝阅读的乐趣;广开言路,阅读交流百家争鸣;让推荐、阅读、交流成为个体成长的前奏,让成长的个体又促进推荐、阅读与交流活动的提升,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最终达到个体的充分发展,让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喜好。
一、精心推荐
据调查,本班学生阅读书籍的书目来源首选如图一。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教师推荐和学生自主选择在选项中分列一二位。鉴于中年级学生自主选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推荐在学生阅读书籍的选择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看,什么样的书又是他们喜欢看的呢?在调查中,国内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郑渊洁,国外E·B怀特、J.K.罗琳榜上有名,盖瑞·柏森因一本《手斧男孩》博得不少孩子的欢心。国际金奖小说在学生手中广为流传,他们对没有时空限制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兴趣较浓,对经想象构成的童话故事有所偏爱,个别学生对人类谋求生存,征服和开发大自然的紧张冒险的故事表现出浓厚兴趣。有学生就是因为老师上了《手斧男孩》的推荐课,他一口气看完了一个系列。
导读课当然是阅读推荐的首选,因为凡是老师导读课推荐的书,班内学生往往会人人去看,那时的阅读期待唯有一睹为快才能充分释放。但是目前不可能有那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给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一节课上推荐的书籍对漫长的等待来说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假期。那么,换一种方法来操作。
基于对学情的了解,每当假期来临,我就会开一张阅读书单给学生。阅读书单分三栏:第一栏是根据下学期课文推荐书籍;第二栏从学生喜好的、同行和自己阅读过的儿童文学中挑选,如适合中年级阅读的《苹果树上的外婆》《火鞋与风鞋》《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最后一栏是空白,由平时阅读量大的已经看过推荐书籍的或者有其他阅读期待的学生自己填写中意的书籍。这样的书单既有指导性,给没有明确阅读目标的学生以方向和范围,又能让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建议。
除了上面所说的教师向学生推荐,也有学生向学生推荐(见三、立体交流)、学生向教师推荐。有的学生阅读起步比较早,家庭读书氛围比较浓,他们推荐的书籍不太适合中年级学生,但向我推荐了不少好书,像《中国国家地理》《行者无疆》《追风筝的人》……尤其是《中国国家地理》每期都让人爱不释手,我已经连续订阅了两年,增长了不少见识,也许,这就是教学相长。
二、个性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三四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整本书的阅读,要求他们边读边做笔记有点辛苦,也可能会打消一些学生刚刚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可是,没有检查反馈的阅读仍然是流于形式的,不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家长签名证明一下也许是最简单的办法,但肯定不是最好的办法。什么办法既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呢?我在阅读书单下设计了一项个性阅读建议,如下:
在这张阅读建议里,教师试图帮助学生摆脱传统词义优先的阅读习惯,改为意义优先的阅读,鼓励学生带着意义去阅读,逐渐形成阅读的习惯。不同阅读习惯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阅读,或者读读摘摘,或者读读想想,或者读读画画,或者和同学和父母共读一本书,分享阅读的乐趣。不需要在乎他们是怎么读的,和谁读的,在乎的是他们读了什么?喜欢阅读的书籍吗?有什么新的收获?因此,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又可以参考阅读建议通过不同形式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比较轻松地获得阅读成就感,以激发下一次阅读的期待,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阅读能力。
三、立体交流
加拿大的帕瑞·诺德曼教授曾说,阅读儿童文学的最大乐趣就是“加入与他人沟通的行动,回应故事或图画,就是在和表达不同人格或经验的文本交流;而和他人讨论我们体验过的文本,则是不同心灵的交流,我们靠阅读文学来体验自己以前不知道或不熟悉的想法和经验”。那么,把这种体验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分享快乐、分享经验,培养团体探索的习惯,提升自我阅读的能力。
开学了,教室里多了许多无声的画和小报,那是学生的阅读成果,课间,不用组织,作品前准围满了好奇的学生,三三两两,或窃窃私语,那是心情的交流;或音高八度,那是找到了共鸣,忍不住告诉别人;或独自一人,细细品味。那种交流不占课堂时间,没有拘束,孩子们最喜欢。
晨间沙龙的最初五分钟是雷打不动的好书推荐时间。学生将假期准备好的自己觉得最喜欢的一本书带来推荐给同学,既是一次上台展示的机会,也是对自己阅读的检验,他要面对的不仅是好奇的、没有看过这本书的同学,还有可能是已经看过的同学挑剔的眼光和不同的见解。然后将书放在图书角,供大家翻阅。当然,为了有效地控制时间,每位学生第一次上台推荐前我都会帮助他们,既是一次个别化指导,也可以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课间,班级图书角和走廊的流动图书角都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好天地,学生徜徉在书的海洋,只恨时间飞逝,几分钟的阅读总不能尽兴。这样的交流耗时少,形式多,学生不容易审美疲劳。
由于阅读的开放,学生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吹小号的天鹅》的讨论中,谁也没有说服谁。事实上,谁也没有必要说服谁,对于天鹅爸爸的做法是否正确,没有标准答案。那是现实和理想的碰撞,也是道德和情感的碰撞。这种碰撞考验孩子们的价值观。当讨论接近尾声的时候,有学生说:“当路易斯得到许多钱以后,它叫爸爸去还钱。爸爸为此差一点点丢了性命。但是为了还自己的清白,坚持把钱还掉,算是对自己不正确的做法的补救。”对错已经不再重要,学生在争执中的思考着,我珍视学生这种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正将阅读交流这种精神生活变成一种成长体验。
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一年间,我充分发挥小班时空优势,通过利用小时间,拓展大空间,优化中年级学生班级读书活动,我执教的班級阅读总量达到5650万字,平均每人阅读217万字,大大超过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中年段的课外阅读量40万字的要求,其中阅读量最大的学生达616万字,100万字以上的学生达20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7%。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阅读习惯逐步形成,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个体充分发展。发展的个体提升了班级读书活动的质量,班级读书活动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断进步。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儿童阅读运动的今天,让我们引领学生去探索书中世界,让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成为他们心灵润泽与温暖的水分和阳光。
参考文献:
[1]岳乃红.班级读书会ABC[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周益明.班级读书会:自由欢愉的精神家园[J].语文教学通讯,2007(9).
[3]王林.班级读书会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J].小学语文教育,2006(12).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