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游戏竞赛法”在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中的应用
2018-01-20李国华
李国华
课题概述
小组—游戏—竞赛法(TGT)是由迪沃里斯和斯莱文设计的一种小组学习法。小组—游戏—竞赛法以学业竞赛替代了测验和个人提高分计分制。在小组游戏竞赛法中,学生都作为不同的小组代表,同以往成绩与自己相当的其他小组成员展开竞争。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的是: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进行竞赛。这样的分组形式能够形成小组间的制约力和互助力,优秀学生可以帮助和督促后进生,小组间学生能力与成绩差异很小,在竞赛中也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小组的组建与构成、单元知识点归纳与梳理、游戏竞赛以及最后的优胜小组认可。
本节课我主要研究“小组游戏竞赛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整理与复习课型中的应用。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参与性与积极性、合作学习的倾听、求助、说明、复述等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与平时课堂的对比,检验课堂是否具有实效性。
案例呈现
一、思考问题
1.运用小组游戏竞赛法能否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
2.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二、背景介绍
数学课的整理与复习是巩固知识、培养技能与知识延伸为一体的课型。以往的复习课是老师开门见山布置这节课的习题,学生做完就去批改,出现错误再回座位改正。学生是埋头做题,老师忙着批改,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哪里来?小组游戏竞赛法是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与富有挑战性的竞赛有效结合在一起,既能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案例描述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本节课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对“表内乘法(一)”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介绍学习方式:
教师向学生介绍“小组游戏竞赛法”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整理、归纳单元的知识点;游戏竞赛环节,游戏环节包括基本题测试、小组必答题、合作探究题和抢答题;计算竞赛环节得分评选优胜组。
小组的组建:教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共计6组。每组学生再由好到差依次为1~4号,然后按照1号和4号、2号和3号的顺序坐到一起。
明确个人责任:1号学生为汇报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学习成果;2号为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得分与书写合作探究题答案;3号为监督员,负责督促组内成员完成各项工作;4号为联络员,负责取学习材料。
单元知识点归纳:
1.学生翻看教材“表内乘法(一)”的相关内容,回顾与整理本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2.教师检查学生1~5的乘法口诀掌握情况。
3.典型題训练,“根据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表内乘法(一)”的知识点。
游戏竞赛环节:
1.基本题测试
教师请4号学生取合作学习材料(基本测试题、基本测试题答案单、小组成绩单)。“基本测试题”发给本组成员每人一张。(基本测试题包含10道口算,每题1分,共计10分)。
基本测试题答案单发给一号组员。1号组员做完基本测试题就照答案给小组其他成员批题、写出得分,批完就传给2号记录员。
小组成绩单发给2号记录员,2号同学在小组成绩单上记录每个成员的得分。
整组完成,由记录员宣布本组本环节中的得分。
2.小组必答题
小组必答题按照1~6组的顺序分别由4、3、2、1号组员每人抽一张题卡,然后交给读题员进行读题,在5秒内答对得10分;如果答不对本组其他组员接着答,可以得7分或5分;全组都不对,其他小组能答对并教会他们组得5分;如果答题者没听清楚题,可以请读题者再读一遍。(请求帮助的句式:我没有听清楚;请再读一遍,好吗?)
记录员记录本组成员在“小组必答题”环节所得的分数。
全班同学这一环节都完成了,记录员宣布小组得分情况。
3.合作探究题
合作探究题共2道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各组联络员到前面取合作探究题的答题卡。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2号记录员负责将小组合作成果书写在答题卡上。
教师按各组完成的顺序收答题卡,师生共同批改并宣布小组得分。
4.抢答题
抢答题共4道题,每题10分。
在这一环节中,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则扣10分。
读题者读题,教师观察举手同学的先后顺序来确定答题者,第一个答题者回答正确就给这名学生所在的小组加10分,继续进行下一题;如果回答错误给小组扣10分,再请第二个举手的同学回答。4道抢答题结束,累计各组得分。
计算竞赛小组得分(评比优胜组)。
各组计算本组在各环节中的总分,记录员宣布本组得分情况,得分最高的小组获得“最具魅力小组”称号;位居第二名的小组获得“最具潜力小组”称号。
分析与反思
课堂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教学中运用“小组游戏竞赛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小组必答题”环节,我将问题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四个梯度,分别是1号到4号同学回答。这一环节的设计形式是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学生和平时被动接受问题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很乐意接受这种活动。这样设计意在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强化训练的同时,让每一名学生获得同等的成功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看到学困生也一样为自己小组加分,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优等生则有更好的展示平台。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