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初中生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01-20庄建亮
庄建亮
摘 要: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以农村地区初中生物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了农村地区生物教学现状以及对策,相关建议如下:倡导研究性学习,促进个性发展;引入生活案例,激发学习兴趣;渗透情感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农村地区;初中生物;山东版;发展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本人从事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与广大教师分享一下。
一、农村地区初中生物的发展现状
首先,农村初中生物面临教学方式落后的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仍然可以从课堂教学活动中窥见踪迹,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始终在教师的鞭策下被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面貌较为落后,因此教师所能提供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那种一板一眼式的教学内容难免让学生心生厌倦。最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割裂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教师没有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注重前两个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二、对策
(一)倡导研究学习,促进个性发展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时,教师应当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实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八年级下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节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阅读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合作研究如下问题:材料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是什么基因?转基因鼠的案例说明性状和基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尝试推测,生物传宗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学生先独立阅读材料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个环节为他们提供了研究性学习机会,有效促进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
(二)引入生活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虽然农村地區经济面貌暂时比较落后,但是这里拥有广袤的自然资源,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与农村生活相关的案例,这不仅会消除学生生物学习的陌生感,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教学中,我以农村学生常见的花生为案例导入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上课之前,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品种花生,请学生分别观察这两个品种花生,谈一谈发现了哪些不同?我准备了两大捧花生放在讲台上面,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很快得出结论:这两个品种的花生在颜色、大小、形态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有人还指出:味道肯定也不一样。趁此时机,我马上导入课题:这两个品种的花生明显存在差异,那么这些差异究竟是偶然形成的还是由于品种不同形成的?学习了本节课的“生物的变异”部分内容之后,相信大家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到这一步,“变异”的概念自然而然导入,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接下来的教学活动都进行的异常顺利。
(三)渗透情感教育,形成健全人格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还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教学目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农村初中生物应当渗透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八年级下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中,我出示了一些威胁生物多样性的资料,然后要求学生扮演濒危生物,叙述自己遭遇的不幸和委屈。这个角色扮演的方式不仅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之中,还促使学生对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等问题有了深刻认识,有人说道:“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正是由于人们的不关注,已经有很多生物永远离开了我们。面对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做一个爱护环境和动物的人,保护好生物生存的家园,避免让更多生物离开我们。”学生渐渐明白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学目标也顺利达成。
本文探究了农村地区初中生物教学现状以及对策的相关问题,希望可以为诸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益帮助。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本人也会继续展开相关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努力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岑文娜.初中生物教学方法[J].读写算(教研版),2013,7(11):123-124.
[2]董相英.王复兴.分析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3):80-81.
?誗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