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护理分析
2018-01-20王永平马卫闽吴丽娟
王永平 马卫闽* 吴丽娟 郑 青
(福州总医院476临床部护理部,福建 福州 350003)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可造成严重危害。福建省霞浦县某部近年曾暴发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患者均治愈,疫情很快也被扑灭[1-3]。由于该部队是我军距离钓鱼岛最近的军用机场,因此,很有必要对当时救治中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部队以后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疫情暴发的救护提供借鉴。
1 临床资料
1.1 流行病学资料:29例患者全是男性,年龄19~26岁。29例患者都符合钩端螺旋体病诊疗标准[4]。发病前14 d有下稻田耕作接触疫水史,属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发病时间分布从2008年8月15日至9月1日,发病1~2 d后入院。
1.2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30 d,急性起病,全部患者入院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双眼结膜充血,周身酸痛,浅表淋巴结肿痛,腓肠肌压痛等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入院时体温37.5~37.9 ℃ 8例,38~38.9 ℃ 13例,39~40.2 ℃ 8例,全部患者都有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及压痛13例,占44.8%,两腿酸软,不能站立3例,占10.3%,腹股沟淋巴结肿痛26例,占89.7%。
1.3 实验室化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减少2例,占6.9%,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5例,占51.7%,异常淋巴细胞2例,占6.9%,血沉加速15例,占51.7%;尿常规尿红细胞(+)3例,占10.3%,尿蛋白(+)3例,占10.3%;生化检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 3例,占10.3%,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5例,占17.2%,总胆红素(T.Bil)升高3例占10.3%;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验全部患者,阳性23例(79.3%)。
1.4 临床分型:全部患者都是流感伤寒型。虽然有5例患者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患者出现胆T.Bil升高,但都没有超过正常值的3倍,并且都在10 d内康复,因此仍确诊为流感伤寒型。
1.5 结果:29例患者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后均康复出院。其中9例出现后发症(37.03%),均为后发热,患者均再次入院。采取激素治疗及心理护理后,体温均降至正常,住院1周,9例出现后发症的患者均治愈出院。
2 护 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由于钩体病的病情变化较快,患者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重点监测呼吸、脉搏、血压、神志、面色等,急性期每1~2 h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若患者突然出现烦躁、面色苍白、发绀、胸闷、气促、咳嗽、咳血痰等表现,常为肺弥漫性出血先兆,应采取紧急措施,派专人护理,持续监护血压、呼吸、脉搏;凡有剧烈头痛、喷射样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应警惕脑膜脑炎的可能,注意观察神志、瞳孔、呼吸、血压的变化;如皮肤、巩膜黄染提示肝功能受损,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纳差,尿色等情况;出现少尿、无尿提示肾功能损害,要严格记录24 h出、入水量。
2.2 赫氏反应的护理及预防:赫氏反应是一种青霉素治疗后加重反应,多在首剂青霉素后0.5~4 h发生,由大量钩体被青霉素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青霉素剂量较大时易发生。故用青霉素治疗钩体病时,宜首剂小剂量和分次给药。其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高热、寒战,头痛及全身酸痛,心率、呼吸加快,原有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出现四肢厥冷、体温骤降。因为可诱发肺弥漫性出血,应引起高度警惕。钩端螺旋体病一旦确诊,青霉素是最有效的治疗药物。青霉素使用前做过敏试验,根据医嘱首次小剂量给药,注射4 h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 min~0.5 h巡视患者1次,观察有无高热、寒战、头痛及全身酸痛等病情变化。在开始治疗钩体病时,应用青霉素同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有效预防赫氏反应,一般每天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4-5]。本组29例钩体患者采取首剂小剂量青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无1例出现赫氏反应。
2.3 对症护理
2.3.1 高热的护理:发热是本病的一个主要症状,骤起高热,伴畏寒及寒战,多为稽留热,少数呈弛张热。高热时增加肌体能量消耗,使患者肌体抵抗力减弱,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当患者体温在38.5 ℃左右时采取物理降温。39 ℃以上用物理降温加药物降温。药物降温用氨基比林肌肉注射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退热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大汗导致虚脱。发热期间注意液体和营养补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于消化的半流或流质。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给予盐水漱口,出汗多时,及时更换衣被,避免着凉。畏寒者注意保暖。本组病例均出现发热,高热病例占50%。高热病例采取上述降温处理措施,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2.3.2 疼痛的观察与护理: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小腿、腰背部肌肉疼痛明显,其中小腿腓肠肌剧烈疼痛不能触摸是本病的主要早期表现。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述表现,其中腓肠肌疼痛及压痛13例。对此我们多次向患者解释病程经过和预后,嘱其减少体力活动,多卧床休息。并评估疼痛程度,采用心理疗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可缓解疼痛。肌肉疼痛较剧者,可用局部热敷,15分/次,3次/天,同时将肢体置于舒适体位。疼痛剧烈者,也可酌情口服镇痛药,以控制症状。
2.3.3 肝功能损害的观察与护理:钩端螺旋体侵入机体后大量集中于肝脏,引起肝脏肿大、肝细胞变性与坏死,临床上常出现肝功能损害。嘱患者多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禁止饮酒及刺激性食物,避免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本组病例有5例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总胆红素升高,但均未超过正常值的3倍,经采取保肝降酶、利胆退黄治疗措施,10 d内均恢复正常。
2.4 心理护理:部分钩体病患者在发热消退的恢复期可再次出现症状和体征,称为钩体病后发症。本组29例钩体病患者中有9例出院后1周内再次出现发热,诊断:钩体病后发症,患者都再次入院。患者因担心病情不能治愈进展成慢性疾病,影响今后的生活、工作,出现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及时评估了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应对方式,细心解释病情,针对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时疏导,使患者认识到疾病的可治性,消除不良心理反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用醋酸泼尼松龙片10 mg,3次/天口服2 d,体温均降至正常,治疗1周,9例出现后发症的患者都治愈出院。
3 小 结
福建省是我国钩体病流行的重点地区,针对突然高热或寒战、头痛、腓肠肌剧烈疼痛,又有疫水接触史的患者,要高度警惕钩体病。为避免赫氏反应,可以在应用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凡确诊或疑诊钩体病者应卧床休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症患者及出现后发症的患者多数有焦虑、害怕、抑郁等心理问题。我们要准确、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有关钩体病的知识,使他们对钩体病有初步的了解。同时护士要主动关心患者,做好心理疏导,解除其思想顾虑,以取得患者积极配合,有利于病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马卫闽,肖海,林海,等.一起秋季血清群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29(5):307-308.
[2] 马卫闽,肖海,林亚华,等.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10):1030.
[3] 马卫闽,王少扬,刘海周.驻闽某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的处置与思考[J].人民军医,2016,59(10):128-129.
[4] 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7.
[5] 张芸.浅析钩端螺旋体病“赫氏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