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2018-01-20程春霞
程春霞
(丹东市中心医院门诊口腔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颅脑外科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在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以期为颅脑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实践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将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颅脑外科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6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0~59岁,平均(45.53±4.61)岁;颅脑损伤类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26例,脑内出血并脑挫裂伤2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30~59岁,平均(45.53±4.61)岁;颅脑损伤类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外血肿25例,脑内出血并脑挫裂伤24例。观察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观察组予以优质护理干预,首先收集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颅脑损伤情况、体质等资料,并评估患者存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优质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如下:①保护血管干预。加强对所有护理人员护理技术的培训,让护理人员在进行相关的穿刺操作时可做到快、准、轻,尽量避免下肢穿刺,如必须在下肢穿刺,应尽量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静脉部位,一般以血管情况较好的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点。②饮食护理干预。患者行颅脑损伤手术后前期予以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饮食应为低脂饮食,以避免栓塞的诱发或加重。鼓励患者适当增加饮水量,进食适量高纤维食物,以避免便秘的发生。适当增加饮水量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液的黏稠度,但需要注意的是饮水量应适当,避免水中毒的发生。③功能锻炼。在患者病情允许下,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若患者可下床,告知其尽早下床,并根据其自身的爱好和身体恢复情况,选择广播体操、散步、打太极拳等锻炼项目。如果无法下床的患者,也应知道患者进行踝关节、膝关节的内外翻转运动机屈伸运动。对于昏迷患者,可对患者进行被动活动训练,例如可按摩患者的四肢,重点按摩下肢的比目鱼肌、腓肠肌。手术后2~3 d,根据患者的小腿周径情况及患者的病情,选择压力梯度适宜的弹力袜,并由足趾至腹股沟逐渐往上穿,松紧度以可伸进一个手指为准,以促进患者肢体深静脉的回流。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抬高肢体至心脏水平以上位置,遵医嘱予以血栓通注射液、低分子肝素、右旋糖酐等,同时严密监测患者肢体的感觉、肤色、温度、周径等。对存在高危因素的病患,注意加强巡视的频率。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00%(3/60);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8.33%(11/60);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3 讨 论
血流速度缓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创伤本身及手术刺激,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人群[1]。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降低,结果表明优质护理干预可切实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本研究的优质护理干预中,对患者施以保护血管、饮食护理干预、功能训练等综合干预。通过保护血管干预,可减少穿刺操作对静脉造成的损伤,从而有效避免静脉损伤后脂类物质和炎性因子聚集在损伤部位,减少了血栓形成的机会[2]。通过饮食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另一方面还能避免刺激性食物、高脂肪食物等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通过功能锻炼干预,一方面可促进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颅脑损伤对肢体功能的影响,另一方面可改善患者的血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有效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3]。
综上所述,在颅脑外科患者中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