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分析
2018-01-20汤迎春刘海燕
汤迎春 李 丹 刘海燕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冠心病作为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患病后患者常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1]。上述情绪的存在对患者治疗及生活均具有一定程度影响。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情况,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76例,按其入院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n=488)及参照组(n=488)。研究组男247例,女241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7.51±20.69)岁;参照组男251例,女237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7.64±20.53)岁;比较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作临床比较。
1.2 方法: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予以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式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入院第一时间向其讲解疾病基本病理及相关知识,以保障其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并同步对后续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进行宣教。若患者存在疑问,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基于其心理状态及基本病情实施具有针对性特征的护理干预,具体干预内容如下:a.引导患者对内心想法进行表达,便于护理人员对其心理状况及实际需求进行充分了解;b.依据患者入院后情绪变化情况,给予充分支持,给予患者鼓励与关心;c.同时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心理护干预措施,以缓解其心理压力,保障护理后患者可积极、主动参与治疗,最终提升治疗效果。②家属支持。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开展有效沟通,引导患者家属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参与陪护与护理,并不断鼓励患者,帮助其构建治疗信心。③压力缓解。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配合科学、有效的压力释放措施,以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改善。引导患者均匀有节奏的呼吸,且护理运动时间一般不高于10 min,达到训练患者肺活量的目的即可。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可适当播放一些较为舒缓的音乐,帮助平复患者情绪,保障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应用SAS、SDS自评量表对患者治理期间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中分值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较好。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治疗期间负性情绪改善情况:研究组(n=488),SAS(43.74±8.23)分、SDS(40.56±8.04)分;参照组(n=488),SAS(54.21±9.20)分、SDS(51.37±9.01)分;SAS(t=18.737,P=0.000)、SDS(t=19.775,P=0.000),经过组间比较显示研究组治疗期间负性情绪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冠心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概率高等特征,故患者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甚至严重心理障碍等,不利于临床予以有效治疗。就大部分老年患者而言,其免疫力逐渐低下,生理功能出现衰退等情况,再合并出现其余慢性疾病,更易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发生率在65%左右,不利于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及康复护理,进一步导致致残率及致死率增加[2-8]。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治疗期间提供全面、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同时消除其负性情绪。同时可帮助患者构建中正确的价值观念,以积极、自信的态度面对疾病。同时通过患者家属的配合治疗与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负性情绪的消除,使得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相较于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干预措施而言更具优势,可在消除患者负性情绪的同时保障治疗效果,且最终数据对局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可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升患者治疗信心,最终使临床干预效果得到保障,因此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