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立哌唑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
2018-01-20刘博
刘 博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
所谓精神分裂症,是没有明确病因的重性精神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年和壮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各有千秋,具体的临床障碍有思维、意志行为、认知功能、情感和感知觉等方面,而造成精神活动不协调。根据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单纯型、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残留型和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具有复杂的发病原因,如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和遗传学因素,其中神经生物学主要是指多种神经递质发生异常,如5-羟色胺、多巴胺、谷氨酸等。迄今为止,心理疏通与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流方法,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大多数药物具有抑制或阻断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作用。阿立哌唑与齐拉西酮都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本院采用阿立哌唑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0.5~3.5年;研究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4.5岁,病程0.5~4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3个方面无显著性的差异,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CCMD-3一致;患者的BPRS总分不少于30分;患者无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的基础疾病;患者在就诊的前1周未服用抗精神病药,并且6个月内未服用长效的抗精神病药[1]。排除标准:药物过敏的患者;药物和酒精依赖的患者;有自杀企图或严重攻击行为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有严重脑器质性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阿立哌唑片进行治疗,给药方式为口服。给药剂量为小剂量开始给药,第1次的给药剂量为5 mg,每天需给药1次;持续1周后,第2周的给药剂量为10 mg,每天1次;连续给药2周后,根据患者的耐受性与治疗效果,可将给药剂量增加至每天15 mg的治疗量,但是每天的给药剂量不得超过30 mg。给药疗程为8周
1.2.2 研究组:研究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盐酸齐拉西酮片进行治疗,给药方式为口服。给药剂量为小剂量开始给药,初始的给药剂量为20 mg,每天需给药2次,需餐时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可上调给药剂量至80 mg,每天需给药2次;通常情况下,维持治疗量为20 mg,每天给药2次。给药疗程为8周。
1.3 评价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自知力已恢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可以自理,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良好;有效:自知力已基本恢复,生活已基本自理,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一般;无效:自知力差,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处理:将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P<0.05,说明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4%。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两组数据的结果进行比较,P<0.05说明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患者接受阿立哌唑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30例,如锥体外系反应、头痛和皮疹,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0%。研究组患者接受齐拉西酮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13例,如锥体外系反应、头痛和皮疹,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67%。两组数据的结果进行比较,P<0.05,说明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是没有明确病因的重性精神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年和壮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具体的临床障碍有思维、意志行为、认知功能、情感和感知觉等方面,而造成精神活动异常的现象。思维障碍包含形式障碍与内容障碍两种形式,属于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并且妄想是思维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约80%以上患者具有该临床症状。意志力弱与行动力差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色症状,可以说是“只说不做”的懒汉。同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认知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障碍,尤其是大多数患者在记忆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执行力等方面的缺陷表现较为明显,值得一提的是,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症状表现比慢性精神分裂症轻。情感淡漠和情感反应不协调是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此外,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幻听等感知觉的障碍。根据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单纯型、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残留型和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具有复杂的发病原因[3],如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和遗传学因素。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疾病不同,没有确切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临床上主要采用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进行诊断。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药物治疗为首选,治疗时需要足剂量、足疗程的长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药物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两类,其中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属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代表药为氯丙嗪,长期应用不良反应比较大,耐受性也比较差,因此该类药物成为治疗抗精神病的二线治疗药物;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属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断5-羟色胺受体和多巴胺受体,代表药为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第一代小,患者的耐受性比较好,常作为一线药物用于临床(氯氮平除外)。
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作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表药物,二者的药理作用各有千秋,但是都具有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阿立哌唑的药理作用是通过激动多巴胺中D2位置,从而增加了额叶中多巴胺的功能,从而加快了神经的传递速度,最终起到改善阴性症状的作用;同时也抑制了中脑-边缘系统通路中多巴胺过多的现象,从而降低了该通路中多巴胺的活性,最终起到改善阳性症状的作用。除此之外,阿立哌唑会阻断5-羟色胺受体中2A的作用和激动5-羟色胺受体中1A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等。齐拉西酮通过较强抑制5-羟色胺2A和2C受体,从而起到了抗精神病和减少锥体外系反应的作用;同时较强激动5-羟色胺1A受体和较强抑制5-羟色胺1D受体,从而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认知能力、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等;并且不影响胆碱能中M2受体,因此患者较少出现嗜睡、乏力和头晕等抗胆碱能的不良反应;除此之外,齐拉西酮可能通过抑制了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
本研究采用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作为研究组,与阿立哌唑(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是总有效率为83.34%,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如锥体外系反应、头痛、皮疹,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0%;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是总有效率为95.00%,在治疗过程中同样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头痛和皮疹的不良反应现象,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67%。研究表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较阿立哌唑好,应用齐拉西酮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