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疗效分析
2018-01-20李纯良
李纯良
(辽宁省盖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辽宁 盖州 115200)
功能性肛门直肠癌是功能性胃肠病症。此种疾病主要是肛门直肠运动感觉发生改变和神经支配障碍引起的系列综合征状,主要表现为肛门直肠疼痛[1]。功能性肛门直肠癌有慢性肛门痛与痉挛性肛门痛。但此种疾病的产生机制,至今仍不明确。本文研究分析功能性肛门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接收的功能性肛门直肠癌患者60例。男12例,女48例,患者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为(37.9±8.9)岁。病程0.5~5年,平均病程为(2.3±1.5)年。所有患者并无精神性疾病,且不存在认知障碍。
1.2 方法:回顾性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取得的疗效。即所有患者均通过直肠检查、肛门直肠镜、肛管直肠测压、心理评估等各项检查。确诊患者存在其他的器质性疾病,如肛裂、痔疮等。利用加拿大莱博瑞公司生产的肌电刺激与生物范阔治疗系统。在此期间需依据患者肛肠动力学的相关数据与盆底病症确定治疗方案。选择的脉宽、电流大小、电刺激频率应以患者部疼痛为准。指导患者根据屏幕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告知患者治疗前排便,第1周为每天1次,第2周为每天治疗2~4次。20次为1个疗程。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如家庭结构、心理特点与文化水平展开个体化治疗,并展开每周3次的心理干预,每次30 min。在此期间可结合温水坐浴辅助性治疗,早晚各1次,每次15 min。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专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此次研究活动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判断两组数据差异性,如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功能性肛门直肠癌的临床特征:所有患者中慢性肛门直肠痛46例,痉挛性肛门直肠痛14例;其中18例患者伴随心理障碍,19例患者伴随排便困难;慢性肛门痛患者合并肠易激综合征25例,痉挛性肛门痛患者合并肠易激综合征8例,差异显著(P<0.05)。
2.2 功能性肛门直肠癌患者疼痛特点:患者疼痛位置集中在肛管,表现为坠痛、压榨性,持续时间为(5 s~1 h),白天与晚上均会存在,经温水坐浴后放松可缓解疼痛。
2.3 功能性肛门直肠癌患者治疗效率:所有患者通过生物反馈治疗,并随访3个月,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治愈17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19例,采取有效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68.3%。
3 讨 论
根据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引发疼痛后,可将功能性肛门直肠癌分为慢性肛门痛和痉挛性肛门痛。慢性肛门痛主要表现为反复性的慢性疼痛,疼痛时间可维持20 min。临床检查时通过直肠指检就能够将非特异性肛门直肠痛和肛提肌综合征区别。二者鉴别诊断的关键是否存在压痛点。而痉挛性肛门痛是短暂性的、反复性的肛门疼痛,疼痛持续时间在几秒至几分钟,发作的过程中并不会出现肛门直肠疼痛[2]。通过此次研究活动,可了解到此种疾病好发于女性,比较多见的应为慢性肛门直肠痛。患者常常伴随着排便困难与精神心理障碍。同时还合并肠易激综合征。对于此种疾病的产生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但与整个盆底肌肉痉挛、盆腔神经异常等现象有关。肛门直肠痛并不是单纯的肛管直肠性疾病,而是盆底功能出现障碍。
通过此次研究活动,发现大部分患者疼痛集中在肛管,疼痛性质主要为坠痛、压榨性,持续时间可达到10 min,疼痛多出现在白天。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平躺放松后予以温水坐浴能够缓解病情,但坐位或排便、情绪低落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因此,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生物反馈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患者排便时肛管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的张力、稳定性与协调性,并降低电刺激盆底肌,有助于恢复盆底肌肉弹性,同时还可调节直肠黏膜的敏感度[3]。此种治疗方法对排便困难或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具有明显的效果。此类患者排便的时候盆底肌群会产生矛盾收缩或感觉功能异常。此种治疗方法效果显著。相对比其他治疗措施可重复操作。
综上所述,功能性肛门直肠癌主要表现为慢性肛门直肠痛,并伴随心理障碍与其他盆底功能障碍,经有效治疗可缓解患者病情,同时予以辅助性治疗措施有利于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