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分析

2018-01-20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6期
关键词:脑组织检出率脑梗死

王 羽

(沈阳急救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6)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腔隙性脑梗死患病率较高。当前,临床上尚未具体明确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考虑与持续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1]。虽然相较于其他脑血管疾病,腔隙性脑梗死预后较好,但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也会致使病情加重,导致出现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损伤神经系统和脑实质,增加患者病死率[2]。这就需要加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选择恰当诊断方法,提升诊断效果。当前,临床上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方法较多,主要以MRI、CT检查为主。但是,临床上针对这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仍存在较大的争议[3]。本研究为深入探讨MRI与CT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7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76例,时间范围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所有患者均符合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均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嗜睡、头晕、头痛等症状。本组患者中,男49例,女27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9.2±5.6)岁。本研究排除合并精神病史、肝肾功能异常、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MRI与CT检查。其中,CT检查所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Definition Flash CT,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实施常规轴位扫描。基线为OM,逐层扫描颅底到颅顶,以10 mm为层厚,以10 mm为层距。局部放大扫描疑似病灶部位。诊断时,可选择实施多个连续层面扫描,以进一步获得更为清晰的图像。MRI检查所用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HDxt 1.5T磁共振。先实施常规轴位扫描,以5 mm为层厚,以1 mm为层距。针对疑似病灶部位,实施矢状位、冠状位放大序列扫描。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MRI与CT检出病灶情况;②观察MRI与CT检出病灶大小情况,包括>5 mm、≤5 mm。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组研究中的数据资料。以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组间率(%)对比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2组资料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病灶检出情况:MRI检出病灶数为436个:170个为额叶,50个为顶叶,34个为内囊,44个为丘脑,26个为小脑,87个为基底节,25个为脑干。CT检出病灶数为88个:6个为额叶,7个为顶叶,23个为内囊,8个为丘脑,3个为小脑,19个为基底节,22个为脑干。

2.2 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特点:MEI检查主要表现为,T2信号增强,T1信号减弱,且T2信号有着较高的敏感度,能对5 mm以内病灶进行清晰显示。CT检查主要表现为,有不规则低密度或扇形影存在于脑皮质或皮质下,且大小不均匀;有月晕状或伞状低密度影存在于基底节区及脑室周围等,且对称排列,具有较为模糊的边缘。

2.3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病灶大小的效果分析:MRI检出病灶中,266个病灶>5 mm(占61.0%),170个病灶≤5 mm(占39.0%);CT检出病灶中,85个病灶>5 mm(占96.6%),3个病灶≤5 mm(占3.4%)。相较于CT,MRI≤5 mm病灶检出率更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41.92,P=0.000)。

3 讨 论

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患病率约为全部脑梗死患病人数的20%,且中老年人为该病多发人群[4]。当前,临床上尚未具体明确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动脉硬化、持续性高血压等可能是诱发因素。腔隙性脑梗死属于亚急性或慢性发病,会增加临床诊断难度。而且,随着患者梗死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存在差异。腔隙性脑梗死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都可能导致患者病情进展,致使致残率和病死率增加,给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当前,临床上多采用CT、MRI辅助诊断腔隙性脑梗死,能获得较好临床效果。而且,CT、MRI对脑梗死的诊断均以病灶脑组织水肿为基础。这主要是因为,一旦局部脑组织灌注不足,会影响组织氧供,引发钠钾泵失调和细胞内代谢紊乱,与胞外相比,细胞内渗透压明显提升,导致胞内大量渗入转运组织间隙的水分,引发组织水肿,甚至导致出现病灶内血管性水肿。所以,采用CT、MRI检查时,能经由对正常脑组织和水肿脑组织的影像学特点进行观察,有效检出病灶。

此外,有研究认为,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采用MRI检查,能获得较CT更高的检出率,且MRI检出微小病灶的概率明显高于CT[5]。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CT检查极易受人体骨性结构和骨伪影的影响,导致检出率低。而且,CT对水分有着较差的敏感性,一旦病灶直径过小,极易导致CT检查时难以准确区分正常脑组织与病灶组织。而且,相较于CT,MRI的水敏感度较高,能实现多方位成像,不会受骨伪影的影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本研究中,MRI、CT检出病灶数分别为436个、88个。MRI检出病灶数明显多于CT。在检查病灶大小时,MRI检出病灶中,266个病灶>5 mm,170个病灶≤5 mm;CT检出病灶中,85个病灶>5 mm,3个病灶≤5 mm。相较于CT,MRI≤5 mm病灶检出率更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RI检查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高于CT,且能更好地观察直径<5 mm的病灶,有利于尽早发现病灶,从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相较于CT,MRI的检出率更高,尤其是检出≤5 mm病灶的概率较高,便于早期发现病灶,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猜你喜欢

脑组织检出率脑梗死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