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2018-01-20梁立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6期
关键词:性病变肌层起源

梁立文

(大连九洲世纪医院,辽宁 大连 116400)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消化道黏膜层以下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或者黏膜肌层等发生隆起性病变,近年来随着超声、内镜等检查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中检出率得到了显著提高[1]。鉴于此,本研究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应用内镜超声诊断和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接受的11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52例,年龄38~55岁,平均年龄(46.5±8.5)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对消化道进行常规检查,若发现隆起性病变在应用内镜超声进行检查,超声参数设置:频率7.5~12 MHz,探头频率12 MHz。指导患者左侧卧于病床上 ,将内镜超声轻轻探入患者消化道内,现将消化道内空气全部抽出后,面采用注水法进行检查,将150~500 mL脱气水缓缓注入患者消化道内,在内镜系统引导下将超声探头探入隆起性病变处,在水囊中注入脱气水后,进行超声检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或者进行手术切除,将组织送病理检查。

2 结 果

2.1 内镜超声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检查结果分析:本次研究11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例,经内镜超声诊断后检查结果:起源于固有层恶性间质瘤15例,占比13.16%,直径3.1~5.8 cm;74例良性间质瘤占比64.91%,其中30例起源于黏膜肌层、4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直径0.3~3.5 cm;6例胃底静脉曲张,占比5.26%;10例异位胰腺,占比8.77%;9例囊肿,占比7.89%。具体误诊情况如下:1例良性间质瘤内镜超声诊断为恶性间质瘤,2例病灶壁外粘连内镜超声诊断为异位胰腺,总误诊率为2.63%、准确率97.37%。

2.2 内镜超声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分析:根据患者肿瘤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手段,其中胃部肿瘤采用黏膜剥离术将肿瘤摘除、食管中肿瘤采用高频电凝术进行切除治疗、胰腺位移采用电凝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行常规检查,所有患者肿瘤均一次性完全切除且均未出现并发症。

3 讨 论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消化道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所出现的一类肿瘤,内镜检查通常可以发现隆起性病变,观察其颜色、糜烂、形态等情况,但却无法对其性质、病变的来源等进行判断,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检查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仅适用于早期初步筛查。随着科技的进步,超声、内镜等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内镜超声应运而生,由于其创伤小、恢复速度快、检出率高等特点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检查和微创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丁艳乐等[2]在研究中对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发现内镜超声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起源的层次、附近组织的关系等进行清晰的显示,有助于临床诊断,且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刘鸿业等[3-8]在研究中探讨了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在超声内镜诊断、微创治疗中的价值,发现超声内镜能够清晰显示恶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淋巴结转移等,可对肿瘤起源、大小、起源及边界,进行准确判断,且对其微创治疗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研究中,将内镜超声应用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结果显示内镜超声通过高频探头能偶对消化道管壁各层的结构进行区分,在内镜光学系统的辅助下可有校提供定位的准确性,从而有助于对隆起性病灶起源的层次、情况判断,且本研究应用内镜超声对消化道各个部位肿瘤行切除或者剥离术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且均未出现并发症。

综上所述,应用内镜超声能够进一步明确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性质、起源等,有助于医师临床诊断、能够有效提高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鉴别水平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安全有效的诊治手段。

猜你喜欢

性病变肌层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
奥运会的起源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