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2018-01-20刘张
刘张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大连116011)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并发脑膜脑炎和胰腺炎等。吸入带有腮腺炎病毒的飞沫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主要传染源为腮腺炎患者或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本病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临床特征,常见于2~15岁儿童。
1 病因和流行病学
腮腺炎病毒为副黏病毒科单链RNA病毒,病毒呈圆形,直径约100~200 nm,有包膜,仅有一个血清型。该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敏感,1%来苏、0.2%福马林等可于2~5 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 ℃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 ℃时可保存24 h;加热至55~60 ℃经10~20 min即失去活力;零下65 ℃可存活数月至数年。人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本病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流行,但以冬春为主。
2 发病机制
该病毒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后,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在上皮组织和淋巴组织中增殖,导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并进入血液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和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液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在病程早期可从患者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对腮腺和神经组织有特殊亲和性,因此,病毒进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殖后再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各种腺组织,如生殖腺、胰腺、甲状腺等均可受累,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可能分离出病原体。
3 临床表现
3.1 潜伏期 14~21 d,平均18 d,无任何症状,此期患儿是重要的传染源。
3.2 前驱期 1~2 d,多数患儿无症状,部分患儿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痛、无食欲、恶心、呕吐和全身疼痛等症状。
3.3 症状明显期 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无波动感,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但不红,有触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腮腺导管开口处红肿,但挤压腺体无溢脓。发病1~3 d腮腺肿胀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约2周肿胀完全退尽。伴有发热、头痛及食欲不佳等全身症状。
4 并发症
4.1 脑膜脑炎 脑膜脑炎症状可早在腮腺肿大前6 d或肿大后2周内出现,一般多在肿大后1周内出现。患儿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精神不佳,可导致瘫痪、癫痫。脑脊液的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为流行性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男孩多于女孩。预后多良好,常在2周内恢复正常,多无后遗症,少数病例可遗留耳聋和阻塞性脑积水,个别脑炎病例也可导致死亡。
4.2 卵巢炎 约5%~7%的青春期女性患儿可并发卵巢炎,症状较轻,一般不影响受孕,偶可引起提前闭经,可出现下腹部酸痛和压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扪及肿大的卵巢伴压痛。
4.3 睾丸炎 为男性患儿常见并发症,多为单侧,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也有报告9岁患儿并发此症者。常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开始消退时,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胀痛伴剧烈触痛,阴囊皮肤显著水肿,鞘膜腔内可有黄色积液,症状轻重不一,一般约10 d消退,1/3~1/2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为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引发不育症。常同时并发附睾炎。
4.4 颌下腺炎 腮腺炎发生之后,颌下可触及肿大腺体,有触痛,位置较深,活动度小。
4.5 舌下腺炎 腮腺肿大之后,可有口腔底部疼痛、不适,持续时间较短。
4.6 胰腺炎 常发生于腮腺肿大后3~7 d,以中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伴恶性、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胰腺,淀粉酶升高,症状多在7 d内消失。由于单纯腮腺炎即可引起血、尿淀粉酶升高,因此,淀粉酶升高不宜作为胰腺炎的诊断依据,行血清脂肪酶检查有助于诊断。
4.7 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 偶有患儿在患腮腺炎后1~3周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预后多良好。肿大的腮腺可能压迫神经而引起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平衡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偶有患腮腺炎后因导水管狭窄而并发脑积水者。
4.8 肾炎 早期病例尿中绝大多数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认为该病毒可直接损害肾脏,轻者尿中有少量蛋白,重者尿常规及临床表现与肾炎相似,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但大多病例预后良好。
3.2.2 加强乡村民俗文化建设。各县区应统筹协调辖区内各个乡镇结合实际,依托村民文化广场、村级民俗文化巡展等形式,建立特色化的乡村民俗文化发展机制。加强各区域乡村民俗文化的整合、交融,将乡村文化建设由传统的个体化建设向开放化建设方向转变,使乡村民俗文化在巡展中获得创新和发展[2]。
4.9 心肌炎 约4%~5%患儿并发心肌炎,多见于发病后5~10 d,可与腮腺肿大同时或在恢复期出现。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暂时性心脏扩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检查可见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早搏等。严重者可致死。大多数患儿仅有心电图改变(3%~15%)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心包炎。
4.10 其他 >15岁女性患儿约31%并发乳腺炎,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等偶可发生。关节炎发病率约为0.44%,主要累及肘膝等大关节,可持续2 d~3个月不等,能完全恢复。
5 实验室检查
5.1 血、尿常规 白细胞计数和尿常规一般正常,有睾丸炎者白细胞计数可以升高。
5.2 血清学 90%患者发病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升高。无腮腺肿大的脑膜脑炎患者,血和尿淀粉酶也可升高,血清脂肪酶升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5.3 脑脊液 约50%患者可出现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改变。
5.4 病原学 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者,血清中检测出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恢复期与急性期患者,血清(间隔2~4周)腮腺炎病毒IgG抗体呈≥4倍升高;唾液、尿、脑脊液等体液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6 鉴别诊断
6.2 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 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可发现与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的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6.3 症状性腮腺肿大 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患者,或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肾上腺素等可引起腮腺肿大,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病理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
6.4 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 B型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A型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淋巴脉络膜丛脑膜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肿大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行病原学诊断。
6.5 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 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可引起腮腺肿大,均有反复发作史,且肿大突然消退。单纯性腮腺肿大多见于青春期男性,系因功能性分泌增多代偿性腮腺肿大,无其他症状。
6.6 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 腮腺炎引起的脑膜脑炎可发生在腮腺肿大之前(个别病例始终无腮腺肿大),难与其他病毒所致相鉴别,可借助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及流行病学调查确诊。
7 治疗
目前,本病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7.1 一般处理 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隔离,注意休息,通风换气,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
7.2 对症治疗 本病一般不用抗生素治疗,对高热、头痛及并发睾丸炎等疾病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睾丸肿痛者可使用丁字带托起。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消痛为主,常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口服和青黛散调醋局部外敷等。发病早期可使用利巴韦林10~15 mg/(kg·d)静脉滴注5~7 d。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3~5 d。干扰素有抗病毒功效。
8 预防
8.1 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机构的儿童应检疫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8.2 被动免疫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液及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的预防本病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8.3 主动免疫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较好,生后14个月的小儿常规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较好。免疫途径包括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接种后可出现一过性发热,偶有在接种后1周发生腮腺炎者。8.4 药物预防 采用板蓝根30 g或金银花9 g煎服,1剂/d,连续6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