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形势下CCC目录界定及产品入境验证
2018-01-20刘建芳刘俊鹏
刘建芳 郑 枢 刘俊鹏
湛江海关 广东湛江 524022
1 前言
强制性产品认证 (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简称CCC)是我国实行的一项产品强制性认证制度。对于列入CCC目录内的入境产品,需取得CCC认证才可获得中国市场准入资格。海关检验检疫等执法部门在国境口岸履行强制性产品认证相关法律法规职责,对涉及CCC目录产品实施入境验证。CCC产品入境验证制度施行多年以来,对保证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严肃性,确保进口产品的安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CCC目录大约涉及的商品种类23大类,涉及的商品品种多达170多种,CCC目录界定产品种类多,来源广,用途不一,对界定人员专业要求强,法规熟练程度要求高,一直以来集中在基层进行CCC目录界定和口岸实施的入境验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当前贸易便利化的推进。2018年1月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下发的《关于明确工业产品入境验证检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质检检函〔2018〕6 号)[1]表明,由于海关税则中的 HS 编码(The Harmonization System Code,简称 HS编码)及其名称与我国实施许可管理和国家规定必须经过入境验证的商品(以下统称“验证商品”)名称尚未一一对应,部分普通商品与验证商品共用一个HS编码,导致部分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在开展CCC目录外产品界定时遇到较多问题。
2 当前基层CCC目录界定和入境验证存在的主要问题
原广东检验检疫局组织对辖区内中山、东莞、南海、广州、湛江等地的口岸一线CCC认证行政执法部门开展调研,就口岸一线入境产品CCC目录界定、CCC产品验证等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4份,收回问卷24份。原广东检验检疫局组织课题组对问卷材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2.1 CCC目录界定难
根据《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描述与界定表》(国家认监委2014年45号公告)[2]判断入境产品是否属于CCC产品存在人为主观判断因素,容易导致界定不准确和不一致的情况出现。目前,入境产品CCC目录界定主要依靠界定人员的专业水平判断,准确性和一致性较难把握,这是CCC目录界定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2.1.1 依据HS编码界定的问题
大多数业务人员在做界定时主要依据HS编码来判断,CCC产品有对应的HS编码,但界定标准又不仅仅是HS编码,而是以CCC产品界定表的描述为准,造成有些产品的编码虽在CCC编码范围内,监管条件带“L”(入境需验证),但从具体产品类型、特性以及用途等方面界定,其不属于CCC目录。这是目前业务一线CCC产品界定遇到的最大问题。这要求每位业务人员对CCC界定表熟悉,还要对产品非常熟悉,目前业务一线特别是办事处业务繁杂的情况下,很难要求每一位业务人员都达到这样的要求。比如:电线电缆,就要根据电线电缆规格来区分是否属于CCC产品,还有插头插件,此类产品规格型号很多,也是要根据规格型号来区分,这对界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口岸查验人员也提出: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中部分产品(如电线组件)对应的监管条件仅为“M”,没有“L”,验证工作人员难以通过监管条件准确、快捷地界定是否属于CCC产品。
2.1.2 依据E-CIQ系统提示带“L”监管要求界定遇到的问题
部分入境商品报检时其HS编码不在 《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产品与HS编码对应表》内,但E-CIQ系统提示带“L”监管要求,对于这类产品难以即时界定,需进一步核查产品参数,对照《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描述与界定表》进行界定,但CCC产品界定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每年海关HS编码均有调整,而 《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产品与HS编码对应表》[3]没有及时同步更新。
2.1.3 对于专业性很强的产品界定遇到的问题
(1)部分疑似认证产品,通过查阅现有认证政策、认证实施规则及标准等相关规定后,仍然难以界定和下结论;再者,基层一线执法人员对入境CCC认证产品的主要职责是验证和查验,对目录内外的判定不可能具备认证机构专业人员的水平,局限性很大。为做好确认,目前的做法往往是将申请人递交的资料提交给上级业务主管单位或认证机构进一步求证。但沟通的及时性和充分性难以保障,加之判断过程要求申请人不断补正、完善证据等因素,往往给申请人、企业带来时间上的拖延,造成货物滞港等诸多问题,导致申请人对我基层执法人员产生有意刁难、故意拖延等乱作为不良印象。
(2)对于部分整套认证的产品,入境时存在分批次入境问题,有的零部件被拆分成2部分包装,不同批次报检进口,造成了加贴CCC标志部位与未加贴标志部位的分离,大大增加了查验和确认的难度。例如宝马汽车后尾箱锁,CCC标识只加贴在上半部分,锁芯部分无标识,且为不同批次进口,如何查验和认可无标志部分?但该整体产品两部分均有唯一货号,是否依照对应货号认可即可?
(3)产品界定标准存在难点。入境产品界定是否在CCC目录时,除了需要审核进口产品用途、参数等的描述,还需要参考适用标准才能综合判定,但国外生产的产品其生产标准一般采用生产国标准或国际标准,很少采用中国国家标准,而《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描述与界定表》列举的界定适用标准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如何将产品的国外生产标准与中国标准的等效性进行对标,是一项大难题。例如从法国进口的截止阀(HS编码8481804090),需界定是否属于通用消防器材,适用标准为GB5135.6-200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第6部分:通用阀门》,由于该产品是按照欧盟标准生产,在对标上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较长的时间,一般人难以完成。
2.1.4 对于通过跨境电商、快件等新兴方式入境的产品界定问题
有部分产品涉嫌在CCC目录内,但2009年9月开始实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质检总局117号令)[4]对跨境电商、快件等新兴方式入境的CCC目录内产品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执法依据不足,程序不明确,界定模糊。例如,个别用户通过跨境电商采购个人自用的电子产品是否需办理CCC存在疑问,因为117号令关于个人自用无需办理入境CCC产品的相关规定是这样描述 “入境人员随身从境外带入境内的自用物品”。此外,对于通过跨境电商采购个人自用的CCC目录内产品的量也没有相关规定,这给个别不法分子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重复多次进口CCC目录内产品提供可乘之机。
2.2 CCC产品入境验证存在难点
一直以来集中在口岸实施的CCC产品入境验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当前贸易便利化的推进,具体表现为:一是无论口岸采取何种措施,通关速度的提升均存在瓶颈且存在口岸验证及属地检验多重检查的情况;二是布控的科学性不足且存在口岸开箱困难查验不便的情况;三是对特殊监管区及新业态(如跨境电商)的问题缺少针对性措施。
3 建议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放、管、扶”,围绕“促进通关便利化,实现执法精准化、深化服务人性化”的目标,去做好CCC目录界定及产品入境验证的工作值得深思。
3.1 建立入境CCC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树立大局意识
改变目前普遍采用的到货口岸实施入境验证的方式,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流程再造为主线,以监管有效、通关便利为主题,依托统一信息化平台,建立“口岸直放,属地监管”的入境验证区域一体化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5],在实现口岸快速通关的同时,实现低查验比例下的高成效,树立大局意识。一是先放再验,建立口岸属地一体化监管机制。新保障体系下,风险等级较高和法律法规明确必须在口岸实施验证的商品列入“负面清单”,对除“负面清单”以外的入境验证商品实施“先放再验”。通过信息化系统确定入境验证布控要求并传递至属地检验检疫部门,由其实施检验和验证,实现了口岸属地检验检疫一体化监管。二是先用后验,建立并联式入境验证监管机制。收货方在不影响现场验证的情况下,可直接使用货物,属地检验部门在规定的时限内同时进行现场验证,实现收货方使用零等待、检验工作零重复。实现对企业的“无干扰式监管”。
3.2 建立入境CCC界定技术支撑体系,促进能力提升
当前,入境CCC目录界定需要技术支撑,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检验检疫技术能力需要快速提升。一是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界定的电子化审批系统可以成为检验检疫进行界定验证的一种工具,更是解决界定争议的一种手段,为建立顺畅的界定机制提供技术支持,为争议解决提供更便捷的方式。据了解,目前已经有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在开发这种电子化审批系统,但受制于地域的限制,有的仅限于省内,有的仅限于周边部分省份,相信通过大家的摸索,将来会有统一的审批系统提供更大数据的技术支撑。二是建立CCC交流平台,收集全国各地典型的行政处罚执法案例,包括案例分析、处罚依据等,有利于认证监管人员熟悉、学习和借鉴,统一执法尺度,提高执法水平;另外,按CCC目录产品类别建立专家队伍,供大家在CCC目录界定、后续监管操作等业务交流,以此促进技术能力提升。
3.3 建立入境CCC企业诚信保障体系,推动检验检疫工作规范运行
实施进口CCC产品以进口产品清单、企业承诺、企业内部管控方案为主要备案内容,数据监控、巡查监控为主要监管方式的入境验证分线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口岸通关效率,规范企业行为,推动入境验证监管向事中事后延伸。一是不验先放,实现通关零等待。二是放管分离,淡化批次概念。监管向事中事后延伸,不再强调批次概念,重点监管企业的合规守法情况,通过辅以有效的行政指导及行政处罚的手段,提高企业自律水平[6]。三是口岸部门可根据辖区业务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无过不查,对区内备案企业监管坚持问题导向,以“非侵入、非干扰式”监控为主。强调数据监管为主、监督抽查为辅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构建 “源头可溯、风险可控、去向可查、责任可究、守信便利、失信惩戒”的事中、事后管理链条[7],有效推动检验检疫工作规范运行。
4 结语
强制性产品认证入境验证工作仍是重点敏感工作,海关检验检疫部门需要围绕“三大提升”工程,推进口岸把关工作上新台阶。一是以入境CCC产品口岸把关为抓手,加强对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为一线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二是以快速有效服务企业为准绳,熟练应用CCC相关政策为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及零部件服务,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促进关企更加和谐发展;三是以能力建设目标为动力,进一步完善CCC政策法规建设,加强对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方式入境CCC产品的监管,建设CCC目录界定平台,为海关检验检疫事业谋长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