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生健康体检静脉抽血晕针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018-01-20王青云吴大礼
王青云 田 径 吴大礼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我院每年都要对新入学的新生进行体检,抽血化验是最为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因此就怎样预防新生体检抽血晕针的发生及应对,自2013年来我们开始总结并改进,大大提高进行体检的效率,减少时间,保证体检有序进行,降低发生晕针的可能性。现将我院36例学生抽血晕针的原因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新生体检抽血人数20091人次,全为空腹。发生晕针36例。21例发生在抽血的过程中,15例发生在抽血后数分钟之内。主要表现在穿刺的过程中或之后发生的脸色苍白、四肢乏力、恶心呕吐、全身出冷汗等,学生自诉头昏、眼花或眼前发黑、心慌、胸闷等,经过处理后均在数分钟内恢复。
1.2 方法
1.2.1 抽血前的准备
1.2.1.1 抽血前的宣教:在抽血前1周,通过与班主任沟通,分发抽血相关宣传资料,请班主任在教室向同学们讲解体检时的相关注意事项,并通过老师提前向学生进行抽血相关知识的宣教。例如为什么要抽血、抽血前的注意事项、常用部位、穿刺部位的正确按压及怎样预防晕针的发生等。
1.2.1.2 环境准备:体检前一天到学院图书馆大厅进行场地准备,先进行湿式清扫,再用移动的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贴上抽血注意事项及各项体检区域标示,做好各个通风口的清洁卫生等。
1.2.1.3 备齐急救药物、专人巡视维持纪律、设置医疗组:常规备齐抢救药物,准备充足的抽血物品,为防止学生发生晕针,需提前准备相关物品,例如热水及葡萄糖等,在学生发生晕针后,第一时间给予治疗。针对学生可能发生晕针的现象准备葡萄糖、热水、水杯以及氧气等。在体检大厅里摆放椅子,病床,设置医疗组。并设专人巡视并维持纪律,保持各个通风口的通畅,随时做好准备工作并与学院医务室保持联系,以便能随时抢救晕针的学生及进一步的处理。
1.2.1.4 晕针的处理方法:在抽血的过程中如有晕针的症状出现立即拔出采血针头,取平卧位,第一时间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密切关注相关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指压人中穴、合谷穴,帮助学生尽快苏醒,改善呼吸情况。给予毛巾擦汗,口服温开水和葡萄糖溶液。安慰学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告知晕针知识一种虚脱现象,可自行消除,消除学生焦虑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正确了解晕针,提高认知水平。对抽血后发生晕针的,巡视人员在发现时立即电话联系现场专职医疗组进行处理并转移,避免增加其他同学的心理负担。
2 结 果
36例晕针的同学对应护理后,晕针的症状均自行消失。对未完成抽血的同学采用平卧位在采血台上继续采血,未曾出现晕针现象。36例晕针的同学经相应处理后均完全恢复正常,未出现后遗症状。
3 讨 论
3.1 晕针发生的原因
3.1.1 精神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对抽血具体了解不多,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心理压力较大,从而对下丘脑产生刺激,造成脚感神经功能发生紊乱,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造成抽血晕针综合征。我院学生年龄为16~19岁,较易紧张,加上对抽血了解不多,恐惧心理严重,对抽血存在误解,认为可对机体发生损害,从而造成血压降低,扩张机体小血管,导致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现象,影响身体健康[1]。
3.1.2 空腹状态:抽血项目要求禁饮禁食8 h,加之前一天晚上学院食堂吃饭早,体检时学生人数多,排队等候时间长,同时也存在低血糖现象,引起头晕、眼花等症状。学生们心理反应较为敏感,抽血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可加剧疼痛,当精神痛苦超过机体耐受值,易出现血管迷走反应和过度换气综合征,造成学生发生心悸及胸痛等临床症状,从而发生晕针综合征。
3.1.3 疼痛的刺激:17~19岁的学生对于疼痛较为敏感,在抽血过程中较易紧张,保持注意力集中,对于疼痛敏感度更高,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心理压力较大,从而降低机体对于疼痛的耐受程度,引起血管外周阻力降低,扩张机体小血管,导致血压降低,脑供血供氧不足,发生晕针等一系列临床症状[2]。
3.1.4 工作人员因素:学生担心抽血护士技术,害怕一次穿刺不成功,抽血情绪受到影响,加剧对抽血的惧怕、紧张程度。若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技术不熟练,也会增加发生晕针概率。
3.1.5 其他因素:大厅体检学生集中,人员多,空气流通情况差,环境嘈杂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抽血晕针的发生。
3.2 晕针的护理措施
3.2.1 提高护士穿刺水平:安排有一定工作经验、心理素质较好、操作准确轻柔、熟练掌握静脉采血技术的护士进行抽血工作。要求操作时动作规范准确,根据不同患者血管的不同,选取合适的血管,找准穿刺角度[3],尽量选择显露明显、粗直的血管,对肥胖的学生指定到特需专区进行抽血,准确找到血管,进针做到轻、稳、准、快,穿刺后切记在静脉内来回退针,把疼痛降低到最低限度,减少因反复穿刺而加重学生的紧张恐惧情绪。护士要注意言谈举止,动作轻柔、操作准确。
3.2.2 善于观察发现:在抽血过程中,相关抽血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面部表情的情况。若学生出现发抖及皱眉等表情时,需及时进行解释[4],注意语言通俗,展现耐心的态度,使学生感到温暖,提高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若在体检过程中,学生发生四肢冰冷及面色苍白时,需立即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取平卧位,注射葡萄糖水,进行吸氧治疗[5]。
3.2.3 维持良好的体检秩序:由于体检人数多,需检查的项目多,容易引起体检次序混乱、环境嘈杂,排长队的现象。2013年开始安排专人与科室沟通,合理分流体检学生,使学生不拥挤,不扎堆,维持了良好的秩序,从而有助于缩短体检时间,降低晕针发生概率。
3.2.4 加强心理护理:我院体检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7~19岁,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抽血相关知识少,普遍对抽血存在担心、害怕、恐惧等心理反应。护士进行抽血前,需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晕针史,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正确的评估,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若发生晕针,护理人员需指导同学进行搀扶,做好鼓励工作。在抽血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保持仪态,注意抽血操作,态度温和亲切,可适当进行交谈,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增加学生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6]。
4 结 论
学生体检是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内完成的活动,人员较为集中,时间紧张,现场声音嘈杂[8],空气流通差、等候时间长,加之又是空腹,易导致晕针。在进行体检过程中,发生晕针较为常见,四肢发冷发软、视力模糊、耳鸣心悸等均为晕针常见的临床症状,甚至可导致患者意识丧失,威胁学生的生命健康,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相关资料显示,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生晕针的概率,保证体检活动的有序进行[7],降低晕针的发生率,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体检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