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迪帕韦-索非布韦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探析
2018-01-20闵广艳
闵广艳
(辽宁省本溪市第六人民医院 感染四科,辽宁 本溪 117000)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主要是由HCV引起的病毒感染。病因包括患者吸毒、输血、针刺传播、长时间服用了有肝毒性的药物以及经常饮酒、熬夜导致的人体的肝细胞坏死以及淋巴浸润引发丙型肝炎,严重的会引起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本院将探究雷迪帕韦-索非布韦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接收的120例患者,经过严格的检查,发现两组患者的肝硬化病毒类型均一致。按病情等级划分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代偿期两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为68例,肝硬化代偿期为5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组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为21~58岁,平均年龄为(34.5±8.4)岁,病程为6~25年,其平均病程为(14.5±6.4)年;肝硬化代偿期组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20~56岁,平均年龄为(36.2±9.2)岁,病程为6~25年,其平均病程为(15.6±6.8)年。两组患者的肝硬化类型、性别、年龄、病程均无较大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针对两组患者都进行雷迪帕韦-索菲布韦治疗,持续用药6个月,患者每天服用1次药,其用量为400 mg。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HCV-RNA转阴率、肝纤维标志物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加标准差方式(±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HCV-RNA转阴率对比:肝硬化失代偿期组,在治疗后的第1周有37例患者HCV-RNA转阴,其转阴率为54.41%,治疗后的第2周有48例患者HCV-RNA转阴,其转阴率为70.58%,治疗后第1个月的比例(加个数),治疗后的第3个月有68例,其转阴率为100%;肝硬化代偿期组,在治疗后的第1周有40例患者HCV-RNA转阴,其转阴率为76.92%,治疗后的第2周有44例患者HCV-RNA转阴,其转阴率为84.61%,治疗后第1个月的比例(加个数),治疗后的第3个月有52例,其转阴率为100%;两组患者HCV-RNA转阴率均无较大的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肝纤维标志物变化对比: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与肝硬化代偿期组在治疗前的PCIII、HA水平均无较大的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通过雷迪帕韦-索菲布韦治疗后,肝硬化代偿期组患者(52例)的PCIII为(49.3±3.5)、HA为(142.5±22.1);肝硬化失代偿期组患者(68例)的PCIII为(31.2±3.7)、HA为(93.5±8.3);可见,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PCIII、HA水平明显比肝硬化代偿期组患者PCIII、HA水平低很多。两组患者的肝纤维标志变化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肝硬化代偿期组患者(52)中有疲乏者1例、头痛者1例、没有患者感到恶心、腹泻,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4%;肝硬化失代偿期组患者(68)中有1例患者感到疲乏、0例患者感到头痛、1例患者感到恶心、1例患者腹泻,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1%;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丙型病毒型肝炎的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属于一种公共卫生疾病。HCV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也可以通过接吻、拥抱、食物、共饮水、共同使用餐具等公用行为进行传播(传播率相对较低)。丙型病毒型肝炎发展严重的会进展至肝硬化,进而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而后演变成肝衰竭或者肝癌,病死率极高。雷迪帕韦索非布韦是一种能够对HCV特异性NS5A有起到抑制作用的口服剂。这种药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恶心、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临床症状[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将雷迪帕韦索非布韦应用到丙型病毒型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中,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与肝硬化代偿期组两组患者HCVRNA转阴率均无较大的差别;肝硬化失代偿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1%,肝硬化代偿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4%;两组患者的HCV-RNA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PCIII、HA水平明显比肝硬化代偿期组患者PCIII、HA水平低很多,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雷迪帕韦-索非布韦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