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2018-01-19孙婷
孙婷
摘 要:近年来,由于整个钢铁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生产成本持续走高的严峻形式,企业自身利润状况难以改善,同时国际市场以及国外大型钢铁企业的激烈竞争,致使中国钢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本文以中国钢铁企业为例,从其成本管理现状入手,找到其实施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钢铁企业;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
中国钢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中国钢铁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水平较低,成本核算的意识和思想都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企业员工不理解成本控制的实质,将成本控制和削减成本混为一谈,管理层虽然能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向企业员工灌输作业成本思想的力度不够,而且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从而导致作业成本法在中国钢铁企业中的实施效果不明显。
成本核算范围不全面
中国很多钢铁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基本相同,但是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全面覆盖、工艺技艺的不断精进,客户要求越来越多。企业成本不应该只关注传统的方面,也应该加大对制造费用包含的职工薪酬、机器折旧费、修理费、运输费、科研费等费用的关注力度。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间接费用将会逐年递增,而按照传统的成本方法,对间接成本仍旧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最终导致产品成本不精确。
信息系统使用水平较低
目前,中国钢铁企业还存在各个生产单位将本单位的成本信息进行归集,统一报送给行政部门,然后再由行政部门进行传递的情况,由于各生产单位的成本核算差异较大,所以成本核算信息无法及时地进行统一。而且中国中小型钢铁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财务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系统不够完善,现有的信息系统水平无法满足中国钢铁企业作业成本法需要大量信息数据的现状。
中国钢铁企业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中国钢铁行业生产工序复杂,原、辅料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监管十分不易。因此,企业应该细化监管范围,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与职工绩效挂钩,加强管理。在监管中尤其是基层工序,生产复杂、人员水平低,造成数据收集和统计不准确或不正确,这可能导致上级人员制作相关报表的原始数据不正确,导致成本信息缺乏可比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缺乏指导意义。
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偏低
作业成本法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从确认作业、作业中心的划分、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的选择与分配,到具体产品成本的核算,都离不开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然而长期以来,中国钢铁企业都是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对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不高,因此财务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从而导致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不能发挥作用。
中国钢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解决措施
公司管理层大力倡导
在整个作业成本体系的建设中,基本上需要全员参与,部门与部门的协调往往需要管理层的支持。只有公司管理层认识到作业成本法对于成本管理的影响,并十分认可该方式,了解這个作业成本体系的构架,才能对于具体的实施提供有效地指导。管理层还要积极调动企业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成本管控中,从而为作业成本法在钢铁企业中发挥长期有效的作用提供保障。
加强各部门人员培训
作业成本法的理念虽然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期,但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整体经济水平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先进理念的应用仍需要较长的适应阶段。
作业成本法近几年在中国逐步成熟,但对于钢铁企业仍然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值得借鉴,因此,应格外注意加大对员工作业成本相关理念的渗透力度,由财务部牵头,组织各钢厂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作业成本法理念的学习,通过邀请外部专家或者实施过作业成本法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讲授,从而确保作业成本体系的理论技术扎实。
完善内部控制职能
由于各作业与生产流程的紧密联系,很多数据来自于一线的基本工人,再加上钢材的生产伴随着大量产成品、半成品、废品等一系列产品的出现,数据信息质量有待考量。因此在建立作业成本体系的同时,需要不断完善各个厂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生产各归口的监管,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成本数据是真实的。
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的核算方式,必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数据来源的准确度、数据范围的覆盖率、以及数据统计的有用性,是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关键因素。
中国钢铁企业应该对现有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不断改良,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进而将企业数据的归集统计与计算机系统积极配合,加大对信息化系统的利用程度。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小波.钢铁企业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J].北方经贸,2015(04).
[2]周华隆.探讨钢铁企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J].冶金财会,2015(12).
[3]马青.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