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化解高职学生思政课“三低”探析
2018-01-19谢费斯
谢费斯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但思政课“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的“三低”现象表明,要完成这一使命仍任重而道远。利用“互联网+”新时代带来的教学改革契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学生就业力方面,化解“三低”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三进”;“三低”;思政教学
作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直是高职思政教学的首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进头脑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高职院校的学生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自制力较差、自我评价较低,但同时也具有年轻人热情、学习能力强的优势。
在“互联网+”新时代下,就思政课的重难点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直播”“弹幕”等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在实效性和针对性上有明显提高,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进头脑”的难度。
高职学生思政课“三低”的困境
所谓“三低”,即是“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其中“到课率”即指学生在上思政课时的出勤率,可反映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和预期。“抬头率”即是学生在思政课上与教师互动情况及听课效果,反映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点头率”即指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同率,也是教学内容能否“进头脑”的关键指标。
到课率相对较低
公共课几乎是学生逃课最为严重的课程之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学生通常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一般从不到课的,第二种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课风格或者授课内容决定是否到课,第三种则是从不缺课。思政教师保证到课率的通常情况是点名,让考勤情况与学生的最终成绩直接挂钩,连续多次缺课直接取消考试资格。然而学生大部分都反感频繁点名,与专业课相比,思政课的学生到课率相对较低。
抬头率较低
即使教师以点名的方式强制学生到课,但不少学生仍存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相关调查显示,在到课率超过80%的情况下,有30%的学生几乎从不抬头,他们更愿意刷微博、打手游。“抬头率”低某种意义上表明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说是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无声抗议”,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信心上的打击,从而上课更无精打采,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点头率更低
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如果一节思政课的人数为100人,到课率为85%,而其中又有近三成的学生从不抬头,那么此时抬头率为64%,而这其中能够接受并赞同教师所讲的观点的,以80%为基准计算的话也只有50%左右了。即一节百人的思政课,真正让理论知识“进头脑”的只有一半左右,这与党和国家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是不相称的。
“互联网+”新时代下高职学生思政课“三低”的原因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及云计算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也构成了挑战。高职学生思政课“三低”问题既有外部原因,也有课程安排的影响,更有教学方式的影响。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容易接触到大量未经过滤的信息,而高职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于社会的新生事物及热点事件比较关注,如果所学的课程内容与他们所关注的兴趣点不相一致,就很难被激发起学习兴趣。高职学生相较于身处叛逆期的初高中生,对于教师“满堂灌”的方式通常会采取消极方式抵抗,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思政课采用逃课、沉默等方式是思政课“三低”的外部原因。
思政课程内容设置重复
目前,思政课程的内容虽然在教材编写上有注意到不同层级的偏重差异,但在体系上的交叉和重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小学、中学中学过的内容,如今进入高职院校又要学一遍,难免让学生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反感情绪,从而导致思政课“三低”。
部分高职教师责任心不够,照本宣科
在多媒体教学的大环境下,只是将黑板板书单纯地搬到PPT上,使得思政课依旧是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又或者在“互联网+”时代下,过于强调信息化教学导致喧宾夺主,使得原本只是教学辅助手段的信息化技术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在知识掌握都尚不熟练的情况下还要随时注意着手机APP是否又推送了课堂签到或练习通知,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原本用来吸引学生的信息化技术也成了累赘。这种“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对学生来说,是对他们参与课堂积极性的一种打击,也是致使学生抬头率、点头率低的原因之一。
“互联网+”新时代化解“三低”问题的尝试
高职院校目前面对两种现实情况:一是移动电子上网终端的迅速普及,二是高职院校本身面临的发展瓶颈。在“互联网+”新时代下,提高高职学生思政课“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的困难加大,而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结合,已然成为“互联网+”带给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契机。
树立“互联网+”新时代下思政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紧随社会信息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新时代下,社会的网络化、现实环境的虚拟化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所造就的趋势。
这是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转移的,因此,在这种趋势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环境,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未来需求,紧贴学生实际生活和发展需要,发挥思政教育的社会服务作用。
利用“互联网+”新时代创新教学方式
转换“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政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满堂灌”逐渐转变为到“探究式”。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困境,借用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自媒体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互联网+”时代下转换课程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思政课的评价方式通常为单一的“终结式”,通过简单的书面考试来评判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成果,然而这种考核评价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在“互联网+”时代下,课程评价机制应予以改进,向“过程式”考核倾斜,并可纳入多元考核主体,使得思政课的评价主体不再仅仅是思政教师,而是包括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班级同学等在内。
通过自我评估、同学测评、实践考核等方式,全方位的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反思自身不足,另一方面也让思政课不是单纯地局限于课堂,而是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
“互联网+”时代下将思政课与高职学生就业力相结合
高职学生相较与本科生而言,更为重视就业力。所谓就业力,即能够凭借自身努力找到工作,并在自己的岗位中做出实效,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它一方面包括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包含与沟通能力等与就业直接挂钩的能力因素。在“互联网+”时代下,于思政课中融入就业能力培养的教学项目,为学生创设“教中学,学中做,做中会”的条件。例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闻直播,获得点赞数最高的小组在平时成绩中有相应加分,既增添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这些对于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池卫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李青.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刘天旭,覃奕.讨论式教学化解研究生思政课“三低”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