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监测在诊断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2018-01-19苏少冰
苏少冰
【摘 要】: 动态血压监测是通过仪器自动间断性定时测量日常生活状态下血压的一种检测技术,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真实、全面反映多个时间点的血压值。与诊室血压相比,可揭示血压波动特点和昼夜变化规律,指导选择降压药物及治疗时间, 抑制清晨血压升高,控制全天血压,减小血压变异性,减轻靶器官损害,协助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可发现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评估短时血压变异,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老年性高血压;还可评估降压治疗后24h血压控制状况,能提供比诊室血压更可靠的血压评估和预测价值。基于此,本文对目前动态血压监测诊断高血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以期为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研究进展
【中圖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1-03--01
一 动态血压检测的诊断标准与诊断方法
动态血压监测对血压的监测可分为昼、夜两个阶段。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动态血压监测的推荐间隔时间为30min左右,而美国所发布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则认为动态血压监测的推荐间隔时间为15~30min1次。并在测量过程中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避免患者在测量过程中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测量数值发生偏差[1]。 当前,对于动态血压诊断标准医学界尚未达成共识,20 10 年高血压 防治指南:正常血压标准定义为:24小 时 动 态 血 压 平 均 值 <130/80m m H g (1m m H g =0.133kpa),平均血压< 135/85m m H g (白天 ) ,<120/70m m H g(夜间) ,高于以上标准者可诊断为高血压。勺型血压定义为 : 夜间血压比白天血压均值下降>10%,夜间血压比日间血压均值下降< 10%为非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不下降 ,反而升高为反勺型血压;超勺型血压血压定义为 :夜间血压比日间血压均值降低>20%。日间血压均值要比夜间血压均值高10~15%[2]。对于高血压的诊断虽可将患者24h血压平均值、夜间血压以及日间血压作为参考依据,但在实际的诊断中应该更倾向于24h血压平均值。
二 动态血压监测的指标与靶器官损害
当前,临床上常使用的动态血压检测参数包括:血压负荷值、动态脉压、动态血压等。在高血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综合上述多种参数,可以更加有效的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与药物指导。其中,动态脉压是动态血压监测中的一项重要观察指标,其不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较为明显的关联性,而且还是诊断高血压疾病、预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指征。而血压负荷值则指的是收缩压与舒张压读数均超过正常值的百分比,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相对于舒张压负荷,收缩压与左心室肥厚等疾病的关联性更高,这极有可能与收缩压和心室壁张力之间密切的关系有关[3]。
三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 白大衣高血压
白大衣高血压指的是患者来诊所后测量血压有明显升高,而诊所外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则显示多次正常。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通常将不同时间内在诊所测量三次血压值≥140/90mmHg,而动态血压监测两次以上显示血压处于正常值,并且无靶器官损害的患者怀疑为白大衣性高血压。目前,医学界对于白大衣高血压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如果患者诊所测量的血压加高,而日间血压平均值处于正常值或24h动态血压监测显示为<130/80mmHg,则确诊其为白大衣高血压。当前,动态血压监测已经成为了白大衣高血压的主要诊断方法。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清楚的判断白大衣高血压,避免了将要药物的滥用[4]。
(二) 夜间高血压
夜间高血压导致使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增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对1542名居民调查研究显示,夜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血压下降率呈现出了线性负相关,患者的夜间血压升高值达到5%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就会提高20%。而夜间血压未有下降则提示可能存在继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检测是当前唯一一种无创连续监测患者夜间血压的方法。有效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准确、及时的了解患者夜间血压水平。
(三) 顽固性高血压
如果一名高血压患者同时联用三种或三种以上降压药物,而其的CBP指数仍处于140/90mmHg时,则可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来诊断其是否为顽固性高血压,以便为患者提供临床用药指导。
(四) 隐匿性高血压
在高血压患者中存在一类与WCH症状相反的高血压患者,他们的CBP指数正常,而动态血压监测则高于常人,此种高血压疾病即为隐匿性高血压或是反WCH。与WCH相同,该类患者只有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来进行诊断。
(五) 妊娠高血压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在妊娠的妇女中白大衣高血压的发生率可达30%,且患有白大衣高血压的妊娠妇女接受剖宫产的几率较高。另外,有研究指出动态血压监测在尿微量蛋白、妊娠高血压以及其他高血压并发症有这十分密切的关系,较CBP更紧密。由此可见,对妊娠期妇女实施动态血压监测比CBP更加有效,对于合理的治疗妊娠妇女的高血压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H型高血压。
有研究指出,H 型高血压与脑血管事件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点,结果显示,H 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为,非勺型及反勺型较非 H 型高血压明显增多。尤其为 Hcy ≥20μmol /L 者反勺型增加更加明显。而大量研究已显示, 非勺型及反勺型血压患者左心室质量明显增加 ,且是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而晨峰血压亦与脑血管事件明显相关[5]。对此,H 型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可能也是其增加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机制之一
四 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诊断与疗效判断的指导
使用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患者的血压变化节律,从而针对高血压的生物学特征合理的选择与其特点相符的降压药物,制定具有个体化差异的药物治疗方案。最终遵循时间治疗的规律,通过持久、平稳的治疗原则,使用长效降压药物,达到24h保持患者血压平稳的作用。由此可见,降压药物不仅要降低患者的血压,而且还应该最大限度的恢复其已经紊乱的昼夜血压节律,降低血压的边缘特性,进而为靶器官提供更为有效的保护。
结束语
动态血压监测的广泛应用为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与视角。但在接受动态血压的监测的人群、血压正常值、预后判断、临床治疗、药物疗效判断以及如何与现行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治疗标准结合等多个方面均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文佳1,陈轶愔2,李莹1,3,袁洪1. 24h动态血压在高血压分级 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5年10月第23卷第10期
刘秀玲.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心血管病 防治知识 2018 年第2期
黄志杰,王皓翔,周志衡, 等.远程动态血压监测下综合干预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19):2343-2347.
张小刚,符丽丽,黄瑛, 等.药物干预性隐匿型高血压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8(3):270-273,后插2.
崔锦娜,姚远.24h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