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8-01-19安丽君

财会学习 2018年32期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安丽君

摘要:辽宁自贸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也对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提出挑战。文章以自贸区发展及辽宁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为背景,对目前区域会计人才供给和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增强会计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效应的恰当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希望为辽宁地方高校制定适应经济发展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1]。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之一是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繁荣。辽宁自贸区的建立将为辽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相应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会计人才,增强地区人才供给协同效应将成为地方高校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应用型会计人才最直观的理解是具备环境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经济发展越快,经济活动的模式和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培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会计人才愈发重要。但是,当前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地,从会计人才就业端口看,人才培养存在过剩与缺口并存的怪象。过剩是从每年毕业会计人才总量而言,缺口是指关键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岗位缺口及具备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不足。最终导致辽宁会计人才存量上结构失衡的状况。截至 2013 年底,辽宁省本科层次的会计人才仅占26.6%;有5423人接受过研究生教育(博士 110 人),仅占 1.15%[2]。但从《辽宁省会计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不难看出,“了解掌握金融税收、市场规则、内部控制与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并能参与战略决策的会计人才”是未来辽宁经济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也是培养的重点。而本科及以上层次会计教育是这部分人才的摇篮。从培养过程看,专业课全覆盖,重知识、重技能、重规则,但毕业生实践中仍不能得心应手;通识课程学时不少,但对专业支撑作用不强。

二、问题分析

就业端口的怪象表面上是会计人才结构失衡,实质是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人才培养具有地域性特点,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人才的通用性,又要动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协同的人力资源保障,地方高校责无旁贷!培养过程的问题体现:知识具有时代性,创新是它的内核;技能受限于技术的发展也会落后;规则取决于制定部门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更新的频率。知识、技能、规则,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但过分强调知识、技能,则会出现“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3];过分强调会计的规则性,则忽视了会计的职业判断和决策后果[4]。大学教育,哪怕是会计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真正要完成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判断和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

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专业课程覆盖几乎所有会计分支,造成学生课程负担过重,除了应付考试外,难以有时间钻研或对哪个具体的分支产生并培养兴趣。通识课程选择面广,但似乎并没有实现课程设计者的初衷。为学生打开一个更广阔的视阈,培养他们具备雄厚的知识基础,广泛的兴趣、爱好,也许可以作为一种解释。或者,会计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具备能够促进专业发展的专业能力以外的更多能力、素养。前者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博雅教育”[5]。在大学的前两年没有专业限制,学生置身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深厚的人文气息中。进而思索“何以为人?”、“如何度过此生?”等深刻的人生命题。他们明确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我们的学生恰恰相反,大多数人知道“我不想要什么?”但不知道“我究竟喜欢什么?”可见,我们的通识课程效果并没有达到这一高度。相比之下后者更实际,道德、责任、担当、人生格局等这些与专业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素养不会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取,但却可以由通识课来承担。

三、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首先,合理确立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合理确定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构建精准的培养模式,实现目标预期的培养效果。如前所述,人才培养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时代性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和能力。地域性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将对人才素质类型和层次提出具体要求。辽宁经济在自贸区的带动下必将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经济的全球化联系更加密切、外资外贸产业及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型经济模式的涌现。地方高校在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明确和预见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优势,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努力培养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环境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其次,确立符合辽宁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素质标准体系。发展中的辽宁经济环境呈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多维度的。从专业素养层面说,会计领域相关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即传统业务能力是对一名合格会计人员的最低要求,必须精通;此外,为适应动态、复杂、国际联系密切的新经济环境,需要会计人才具备国际视野的判断能力、适应产业发展与新经济模式的创新能力及良好的外语及跨文化沟通能力。而这些都来自于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管理、金融、贸易、经济、法律甚至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安全等领域。另外,恪守职业道德,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家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则是从职业价值观角度对会计员最严格的要求。

再次,探讨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应本着“精专业”原则,抓住核心,比如财务会计理论、财务会计(初、中、高)。在教授核心课程时,注意训练学生“知其所以然”,运用会计思维推此及比、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其他分支则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让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和研究。专业基础课程要本着“厚基础”原则,有针对性的设置管理、金融、贸易、法律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课程,为会计实践工作铺平道路。对会计从业人员最高的要求是责任感和道德律,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构建强烈的责任感和高道德标准的源头活水。在这一层面的育人原则是“正三观”。三观教育始于孩提但成于大学。大学期间是学生“三观”修正和定型的重要时期,路径之一就是通识课。通识课程的设置不必过宽,但要服务于塑造正确的“三观”,训练学生正确价值判断的思维方式。

最后,教学实践活动改革与创新。如果课程设置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形”,教學活动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魂”之所在。不论哪一门学科,思维方法的训练永远是第一位的。要在课堂上启动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去思维、判断甚至创新,这是传统的教授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尝试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以加大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将课程形式由教师主导的授课为主方式转变成教师引导的学生参与为主的思维训练与表达的形式,真正实现师生共建的课堂模式。

综上,地方高校在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更多地关注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辽宁自贸区建设和发展对本科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巨大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积极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实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琼.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 (04):103-105.

[2]金永利,李晓清,秦留志.辽宁省会计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J].商业会计,2015 (14):123-125.

[3] 刘永泽,孙光国 . 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J]. 会计研究,2004(4):77-81.

[4] 杨政,殷俊明,宋雅琴 . 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 [J]. 会计研究,2012(1):25-35.

[5]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 (04):26-31+95.

猜你喜欢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关于铁路会计人才培养的探讨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