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剧演唱对于传统声乐唱法的传承与发展
2018-01-19高虹
高虹
摘要:在音乐剧演唱上,有相当一部演唱技巧均借鉴了传统声乐唱法中的声音概念和发声方法,特别是在音乐剧形成的初期,可以说,传统的声乐唱法为音乐剧的演唱奠定了基础。而不同于传统声乐唱法的统一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剧逐渐呈现出风格多样化的特点,在不同风格的音乐剧作品演唱中,演唱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并显现出多变性。本文将从音乐剧演唱和传统声乐唱法的历史渊源、传统声乐唱法在音乐剧演唱中的运用、音乐剧风格的多样化以及“音乐剧唱法”与传统声乐唱法在演唱技巧上的差异四个大的方向来阐述音乐剧演唱对于传统声乐唱法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音乐剧演唱 传统声乐唱法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048-03
一、音乐剧演唱对于传统声乐唱法的传承
(一)音乐剧演唱和传统声乐唱法的历史渊源
说到传统声乐唱法,我们都会想到其代名词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也是歌剧演唱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演唱方法。时至今日,这一唱法已经拥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也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说其发声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和规范了。由于产生的时间、题材、风格等因素的不同,歌剧可分为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和轻歌剧(亦称小歌剧),相较于正歌剧和大歌剧的严肃和正统,轻歌剧在演唱方法上也更加轻快和明朗。而轻歌剧这种短小轻快,娱乐性强的特点,使得它的大众接受度较高,也为后来音乐剧的形成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关于音乐剧的起源,国内外的说法也比较多,到目前为止似乎也没有一个定论[1]。有的说音乐剧起源于美国本土最早的歌舞雜耍;有的说起源于欧洲19世纪的古典轻歌剧;还有的说19世纪末英国的音乐滑稽剧和音乐喜剧促成了音乐剧的生成。到底哪一种说法更为准确,亦或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我们暂且不论,因为音乐剧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它的来源多元化也是必然的。而我们的焦点是,不论是19世纪的轻歌剧也好,还是英国的音乐喜剧也好,在那一时期,演员在唱法上几乎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声乐唱法。所以,在音乐剧形成的初期,演员的演唱仍沿用了这种轻歌剧式的传统唱腔,当今我们把这种唱法在音乐剧演唱中称之为“Legit唱法”。时至今日,虽然音乐剧已经发展成和古典轻歌剧大相径庭的文化形式,但轻歌剧在百老汇舞台上的辉煌历史已然成为音乐剧发展历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奠定了传统声乐唱法在音乐剧演唱中的历史影响力。
(二)传统声乐唱法在音乐剧演唱中的运用
上文提到,早期的音乐剧演唱沿用了轻歌剧的演唱方法,所以,不论在发声技巧还是演唱风格上,早期音乐剧的演唱(或者说Legit唱法)都带有传统声乐唱法的特点,如统一的音区,宽广的音域,集中的声音位置,具有穿透力的腔体共鸣,华丽的声音色彩等。特别是在音乐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种唱法几乎占据了音乐剧剧场的主流位置。而在那一时期,音乐剧剧坛上也出现了两位祖师爷级别的人物——理查·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这对音乐剧创作中的黄金搭档也被人们称为“R. and H.”组合,他们创作的很多经典音乐剧作品中演员的演唱都采用了Legit唱法。至今,两位大师创作的作品都被人们当作是音乐剧古典唱法的典型代表,如1945年的《旋转木马》(Carousel),1949年的《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还有1959年的《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等。其中《旋转木马》中的经典唱段“If I Loved You”从创作上来讲也完全遵从了歌剧咏叹调的形式,女主角Julie在歌曲开头部分的独白如同宣叙调一般,诉说着自己遇到男主角之后的情绪变化和精神状态,进入主旋律,女主角开始抒发内心的情感,就像咏叹调一样,其旋律优美动听,非常富于歌唱性。同时,这首歌曲对于演员的演唱技巧要求比较高,特别是歌曲结尾部分几个乐句的高音要求演员必须具有非常稳定的气息支持和通透的腔体共鸣,以此来表达女主角内心的爱意。所以,那一时期的音乐剧演员大多都接受了正规的传统声乐训练。《南太平洋》中男主角的唱段“Some Enchanted Evening”和《音乐之声》中修道院院长的唱段“Climb Every Moutain”,演员运用的也都是比较典型的古典唱法。
在如今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我们依然能听到这种古典唱法的音乐剧,只是演员的演唱方法相较于早期的演员来说似乎发生了一些改变,声音相对更加明亮靠前,在演唱风格上也开始加入了一些流行的元素,这种古典与流行相结合的唱法通常被我们称为“美通唱法”。英国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特别惯用这种唱法来呈现他的作品,如被列为四大名剧之一的《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和其续集《真爱不死》(Love Never Dies),演员都运用了这种美通式的唱法,其中《歌剧魅影》中的著名唱段“Think of Me”就是美通唱法的最好体现。演员在唱法上之所以会发生改变,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子科技设备的产生和运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电子设备也逐渐被运用到了音乐剧的演出中,演员开始借助麦克风这一扩音设备来演唱。不同于音乐剧早期的古典唱法,当代演员的古典式演唱不再需要单纯地用整个身体作为共鸣腔体来传送声音,有了麦克风的帮助,演员的声音力度、共鸣腔体的大小以及咬字的位置这些歌唱技术都随之发生了改变。在如今的百老汇,也几乎很少能听到早期那种纯粹的传统声乐唱法了。
二、音乐剧演唱在传统声乐唱法基础上的演变与发展
(一)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多样化
欧洲古典歌剧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其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几乎都遵循着相同的准则定律,并无太大的变化,而音乐剧则不同。纵观音乐剧发展的历史,从演唱风格而言,除了上述的古典音乐剧及古典与流行相结合的音乐剧外,还有爵士音乐剧、乡村音乐剧、摇滚音乐剧和流行音乐剧,不同风格的音乐剧其演唱方法也不尽相同。
20世纪前20-30年代是音乐剧“爵士年代”[2]。1935年《波吉与贝丝》(Porgy and Bess)的问世,使一代作曲大师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的创作天才,特别是对爵士乐的运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格什温在歌曲创作中善于运用各种富于动力性的切分节奏以及不解决的七和弦来塑造各种复杂多变的曲调风格[3],所以这样的爵士风格对于演唱者的节奏感和即兴能力要求非常高。剧中的著名唱段“Summertime”早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也被众多爵士歌手争相翻唱和即兴演绎。后来在70年代出现的《芝加哥》(Chicago)也是爵士音乐剧中的里程碑之作,剧中爵士风格的唱段如“All That Jazz”是该剧的核心亮点。
在音乐剧的演唱中还有一种类似于民谣式的唱法,这类唱法多用在乡村风格的音乐剧中。这种风格的演唱往往都比较简单自然,旋律也是朗朗上口,因而深受观众的喜爱。乡村音乐剧大多取材于美国西部地区牛仔或农夫的日常生活,所以这类音乐剧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其中1943年由“R. and H.”组合创作的《俄克拉荷马》(Okalahoma!)和1946年由艾文·柏林(Irving Berlin)作曲的《安妮,拿起你的枪》(Annie Get Your Gun)是乡村音乐剧最具典型的代表作。
20世纪60年代末期随着美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环境的改善,公众对文学艺术和娱乐文化的审美口味也在随之发生改变。美国观众对轻歌剧的兴趣逐渐减退,对他们来说这种音乐样式有点沉重,缺少了一些轻松的娱乐性,轻歌剧已不再适合当代观众的口味[4],所以这也直接影响到了百老汇的音乐剧市场,百老汇轻歌剧(或者说类似于轻歌剧似的音乐剧)也开始逐渐减少。但无论如何,轻歌剧在百老汇几十年的辉煌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不可磨灭的。
1967年一部惊世骇俗的音乐剧在百老汇轰动一时,那就是由Galt MacDermot作曲、Jerome Ragni和James Rado编剧作词的摇滚音乐剧《毛发》(Hair)。美国年轻嬉皮士的强烈反战情绪和他们对现行体制的不满,都是通过演员歇斯底里呼号般的演唱表达出来的。个性十足甚至有些沙哑的嗓音,无拘无束不加修饰的喊叫,这样的演唱和优美高雅的轻歌剧演唱完全大相径庭,富有强烈感染力的摇滚音乐再加上电子音乐的效果,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因剧中出现了裸体抗议、吸毒、同性恋这些反传统的做法,所以当时这部剧在百老汇的演出可谓是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它都在音乐剧历史上开辟出了摇滚音乐剧的先河。至此,摇滚音乐剧在百老汇陆续出现,如1971年的《上帝之力》(Godspell)、1972年的《油脂》(Grease)还有后来根据《圣经》故事改编的《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在众多风格的音乐剧中,也许最受欢迎的就是流行音乐剧,其唱法非常通俗,且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观赏性。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具备了流行音乐剧所有的特点,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演员的演唱通俗明朗,整个剧的基调都充满了浪漫的色彩,所有的这些流行元素都很好地迎合了当下年轻观众的口味。
(二)“音乐剧唱法”与传统声乐唱法在演唱技巧上的差异
从上文可以看出,音乐剧是一个风格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其演唱方法根据风格而变化,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为“音乐剧唱法”下定义,或者说不能片面地认为音乐剧唱法就是某一种唱法。传统声乐唱法也只是众多音乐剧唱法中的一种,作者在此提到的“音乐剧唱法”更倾向于是一种总体概念化的现代化的音乐剧演唱方法,所以才将此概念化的“唱法”与传统的声乐唱法在演唱技巧上作一比较。
首先,古典声乐是以唱为主,而音乐剧的演唱则是以“说”为主,“说”大于“唱”[5]。古典声乐演唱者追求的是富于穿透力的声音,良好的共鸣和纯熟的技术,而音乐剧的演唱则摒弃了这种以唱为主,强调技术的演唱理念。音乐剧演员采用的大多都是一种近似于说话式的非常自然的演唱方式。音乐剧强调的是戏剧性,所有的歌舞元素都是用来为戏剧服务的,演员的演唱和剧情的发展紧密相连,且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演员的演唱如同台词一般在“说”与“唱”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所以声音的表现力和角色感在音乐剧演唱中往往更重于演唱技术,这也是“音乐剧唱法”与传统声乐唱法在技巧上最主要的差异。
其次,传统声乐唱法以混声为主,特别注重头声的运用,而“音乐剧唱法”虽然也属于混声唱法,但胸腔的比重会用的更多。很多音乐剧的演唱都以真声为主,这样的唱法在音乐剧演唱中被称为“Belt唱法”,这种唱法也是当今百老汇的主流唱法之一。但古典声乐界对这一唱法颇有微词,认为这样的唱法真声用的过多,过于喊叫,所以,这也引得对于“Belt唱法”的研究在学术界层出迭起。
另外,就声部划分而言,传统声乐唱法有明确的划分界限,高中低三个声部男女声都有划分。作曲家在创作古典声乐作品时,也是明确按照歌唱者的声部划分进行创作,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不同声部的歌唱者都会有特定的训练曲目,比如女高音不会去演唱一首女中音的曲目,男中音也不会去演唱一首男高音的曲目,因为歌唱者并不适合演唱跟自身音域不符的曲目,但在音乐剧的演唱中,并没有这样明确的声部划分。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多样化决定了音乐剧演员要去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剧曲目训练,这也要求音乐剧演员在演唱上必须是“通吃”型的,高中低三个声部都能够驾驭,而且在训练中必须把自己的短板声部开发出来。
三、结语
在当今的百老汇,传统的声乐唱法已然不再是主流,但它在音乐剧演唱发展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它任何一种唱法都无法取代的。基于传统声乐唱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于音乐剧学习者而言,学好这种唱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能够以此为基础去深化自己的演唱技巧,拓展演唱风格。
参考文献: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从百老汇到全世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余翌子.“音乐剧唱法”的演唱风格及其声音概念[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4).
[3]陳岚.音乐剧的风格及其演唱方式分析[J].大舞台,2014,(05).
[4]余丹红,张礼引.美国音乐剧(音乐之旅)[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5]Karen Hall.So You Want to Sing Music Theater: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s.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