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
2018-01-19付小沫邓过房
付小沫 邓过房
摘要 以“从生物圈到细胞”一节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及反思几个环节进行阐述,积极尝试了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生物学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教学评价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意见》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即落实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育人的重要目标。2016年9月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要发展学生6大核心素养。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生物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内化的带有生物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生物学核心素养由四个要素组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一“从生物圈到细胞”为例,谈谈基于生物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1关注素养的教学目标
对于本节内容,传统的“三维目标”下表述为:知识方面: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教师的关注发生转向,即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对于本节内容,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是:
(1)观察、联系、对比、分析课本中的几个实例,思考这些生命活动与细胞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运动、繁殖、生长与发育、应激性和稳态5个方面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核心概念(即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并能运用这一核心概念来解释一些生命现象,如病毒培养与宿主细胞的关系,病危的生命期盼着干细胞移植的救助等。借此培养学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探究能力。
(2)利用好课本中的以乌龟为例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能够使学生明白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了解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从最小的生命系统细胞开始,到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它们层层相依,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但都离不开细胞这个最基本的生命体,强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同时结合课本“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关注素养的教学活动
生物学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的持久能力和品格,是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成果。这些素养的形成,要依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实现。
2.1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开头的“问题探讨”选择了非典型肺炎这一社会热点实例。但此事件发生于2003年,当时是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实际生活较远。如果教师用此事件作为引入,可事先做一些文字背景介绍或播放相关视频短片,或补充学生较为熟悉的春季流感,利用流感病毒、SARS病毒等作为载体,结合病毒的侵染使学生掌握即使像病毒这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即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加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核心概念。同时结合这些实例,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积极进行学生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增强社会卫生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关注生物学中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理性解释,主动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2.2问题串引导思考,彰显科学思维之精彩
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教师培养学生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例如了解了从细胞到生物圈的完整生命系统的结构層次,掌握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基础之上,教师可设计问题串:
①什么是生命(生命的基本特征)?
②什么是系统?
③什么是生命系统?
④生命系统包括哪些层次?
⑤为什么说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此问题串,对比分析,更深刻地理解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辨别生命系统和一般意义的系统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系统所组成,各个系统有其自身的结构且具有开放性;借此初步培养学生以系统论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万物的意识、用开放的观点审查自然现象和各项事务。
2.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提升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在尊重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以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教师可利用本节课本中“生命活动与细胞关系的资料分析”中的5个讨论问题及“生命系统结构层次部分”的“思考与讨论”栏目,如将乌龟换成人、一棵松树,又或者是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其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组成又将怎样,从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在阅读、思考、提问、倾听、解释、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分享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探究精神。最后,通过交流展示(口头表达和板书等形式)固化学习成果,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概况、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
3关注素养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3.1找准“核心素养”的培养点是成功的前提
生物学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本节内容就知识而言较少,教师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如非典事件、流感、艾滋病预防、人工合成病毒等,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的激发和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3.2准确定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不做课堂的“旁观者”,充分发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让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前行。在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部分时,教师结合学生总结归纳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分析动植物在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上的差异;建立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参与学生的讨论,协助学生提问题、解疑难、悟方法、理思路和纠错误等,放飞学生思绪。同时,教师要走下讲台,观察每位学生,发现每个闪光点,并给予激励,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使课堂成为心灵对话的舞台。
3.3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将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最有价值的理论就是“发展性评价”,即注重学生自我参照的评价,把本节课程学习结束和学生课前起点进行对比,注重对学生表现的全面考查,关注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教师评价的语言是教育理念的体现,能起着评定、启发、激励、引导学生等多方面的功效,也是鼓舞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教师利用课后练习、选择精当的习题进行课后评价,也是自主学习的课后延伸,让学生通过训练反馈提升,巩固学习成果,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习惯和品质。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指向,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准绳,生物学教学就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习得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健全、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