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2018-01-19周晓玉钟章雄
周晓玉 钟章雄
【摘要】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师职业素质的建立对于新时期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7年5月17日,全国掀起了学习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热潮。黄大年作为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他心怀家国、不断钻研科学技术,将自己的奋斗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位高校教师学习。同时对高校教师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广大教师在具备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之外,还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品行修养等。
【关键词】高校 教师 职业素养 黄大年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157-02
在现代社会,大学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直接服务社会的任务。[1]在高校中,大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老师的道德修养对于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道德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他们靠内在信念维系,而非外在强制因素。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教育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2]
一、黄大年事迹简介
2017年5月17日,中央主要媒体发布了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生平事迹,在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黄大年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曾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用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因病治疗无效在长春逝世。
2017年4月28日,黄大年教授被教育部追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他以自己的英雄事迹给广大的高校教师上了生动的一课,他曾说过: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始终用自己的默默付出立德树人、华育英才。
二、黄大年事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启示
(一)心怀家国,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義、勇担当。”2017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谆谆叮嘱至今言犹在耳。黄大年就是这样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3]在社会有需要的时候,知识分子往往会关注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能够从国家的需要出发,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爱国情操表现在高校教师之中,便是一种强烈的敬业精神。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忠于教育事业,具有强烈自豪感和责任心,无私奉献。每一个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使命和责任,都应当热爱自己的岗位。
爱岗敬业首先是热爱教育事业,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这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规范,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有进取心、严于律己、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对工作兢兢业业,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工作责任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修养,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4]
爱岗敬业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热爱学生,可以完成学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多重角色。热爱学生是忠于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教学对象的尊重。有效的教育取决于师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和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加强沟通。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成功的情感基础,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才可以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师生之间爱心桥梁的搭建需要老师的主动付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由衷的关心,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另外,教师还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在学习中是老师,在生活中也是朋友,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方法,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教师在道德修养上的成功,就是在自身岗位上做到尽善尽美,尽到教书育人的本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5]
(二)积极进取,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黄大年作为一个科学家和高校教师,在专业领域不断刻苦钻研,将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未来相联系,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并且主动关心学生,在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只是当今高校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能够自觉地成为发展主题,主动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自己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方是教师工作的意义所在。高校以教书育人为其主要职能之一,教师只有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库,才能适应如今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要养成学习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胡适把既博大又精深的学者称之为“理想中的学者”。他在《读书》一文中说道:“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需要从博和精两方面努力,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非常重要,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是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有了“专门学问”,才可以成为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面,才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所谓“专”,就是大学老师要具备自身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构建、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等等。除了自己学科内知识以外,教师要扮演好教书育人的角色,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和其他实践知识。从而将专业知识以最合理和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所谓“博”,就是掌握本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还必须博采众长,提升在基础学科,如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涉猎,方可在授课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文化基础课教师如果对学科之外的知识知之甚少,要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也是不太可能的。同时,教师没有专业外的功夫,我们的课堂就会变成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培训场所,单调而乏味。
如今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与几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许多方面,我们不见得比学生更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因为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就能获得很多的“水”,而教师要做到的除了自己的确要有“一桶水”、“一缸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获得对他们有用的水。
(三)砥砺德行,身正为范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黄大年教授用自己的交给学生什么是高尚的道德品行和谦逊的行为态度,他的言传身教赢得了广大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作为教师和公民之“师者”,黄教授也给广大教师和科研同事做了楷模。
以德为本,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除了具有学科的专业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具备高尚的道德和独立的人格。[1]教师的品行修养在教书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承担着塑造学生人格的重任,而人格是无法灌输,也是无法“教会”的。学生的人格只能依靠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去熏陶。
要想让学生成为未来国家之栋梁,必须先从人品修养上面影响和教育他们。如果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拥有高尚的道德和人品,就会给学生树立一个个榜样和标杆。同时,教师拥有端正品行也是“让学生敬重”的必备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其实,在“剩下来的”这一部分中,一定有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其中。一个道德素质越高的教师,他在学生中的威性及信度也会越高,他们之间的合作效率及教学质量也会随之增高。
师者已逝,精神永存。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以黄大年为榜样,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做到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一届又一届学生,完成一个高校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吴远芳.德厚树真人,学博育英才——论现代大学教师的道德修养及角色审视[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2]李国彪.浅谈加强高校教師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及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3]张旺.学习黄大年精神:心系祖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7).
[4]谢振中.论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修养[J]科教文汇. 2015(5).
[5]钟慧容,胡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教师道德修养[J]党政研究.2015(5).
作者简介:
周晓玉(1985—),女,湖北武汉人,武汉海事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钟章雄(1987—),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