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018-01-19马慧莲
马慧莲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素质教育主导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契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本科学校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而这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转型期 《英美文学》 课程改革 思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092-02
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高等教育教学优化改革的需求更为迫切,高校进入教学改革的转型期,其教育培养的落脚点是技术型人才的输出。高校必须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重点建设特色鲜明、就业率较高的专业集群。《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必须适应当前素质教育与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加快转型期的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优势,实现知识传授型为主导到研讨实践型为主导的转型调整,让《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真正助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传统的英语专业教学存在重语言,轻文学的倾向,而从语言教学的实际来说,文学是语言的升华与阅读载体呈现,在文学的鉴赏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语言的学习与把握,文学的学习为语言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1]。不同文学作品是不同文学名家语言智慧的凝结,在文学的品读中我们能感受到语言运用的具体环境与表达得体的魅力。阅读不同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得到不一样的语言学习感悟。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千变万化。阅读笛福的作品我们体验到语言表达的简捷老练。在或高雅或通俗的文学阅读中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魅力,实现语言的训练提升。
(二)深入了解英美文化
《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的折射与反映,在阅读英美文學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英美文学特征,有助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语言的学习不是单纯的词汇、语法学习,而是学生能掌握更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熟悉其价值导向,思想观点,习俗特征、社交习惯等,对比中国文化,做好文化的差异学习。《英美文学》的学习其实是深入了解英美文化的过程,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打开思路,增强其语言学习的兴趣。
(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英美文学》课程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培养。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不可忽略的重点部分,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形成人文精神,树立人文抱负与理想。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品德塑造与情操陶冶的主要方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及价值导向,让学生在鲜活的例子中保持内心的真善美。
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英美文学》教学为英语专业教学提供了新思路[2],而基于素质教育的教学背景,英语专业教学更侧重复合型及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带动《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当前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相继暴露出来。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因受实用性教学课程的教学时间及内容的限制,而不受重视。同时,在固定教材的限制下教师只能选择零散的文学片段进行精简教学,学生缺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习惯性地主导课堂,满堂灌,一刀切,《英美文学》教学集中于文学流派、作者背景的介绍,词汇语言教学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学生难以自主思考,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课堂气氛的沉闷。零散的片段教学,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创作艺术特点,也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升。《英美文学》教学逐渐流于形式,无法实现英语专业教学促进优势的发挥,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贯彻落实不到位。正是基于高校当前《英美文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
三、《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
信息时代背景下,《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必须关注信息化教学成果的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做好网络教学平台优势教学作用的发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必要的教学辅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优势,通过音视频及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基础信息,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提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基于教师的课件与导学深入学习。教师只需要将课程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大胆思考,思维碰撞,开展资料的搜集整理,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知识的举一反三,思考探究,大大延伸了课程教学内容。而网络平台引导的自主学习,打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英美文学的阅读可以自主安排,灵活性更高,教学达到理想预期。例如在学习《简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和生平介绍,了解勃朗特三姐妹的文学创作价值,展示相关的图片,播放相应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其写作风格等进行直观的对比,根据三姐妹的作品,选取相应的电影片段,以更加直观、具象的形式激发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兴趣。借助网络平台,探讨分析不同作品中所寄予的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多元呈现的教学中,调动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分析文学作品。
(二)教学理论联系实践,引发课堂互动探讨
素质教育背景下,更侧重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因此实践教学的比重应适当加大。在教学中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联,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可以按照教学进度分为课堂知识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两部分,适当突出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实践课程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更加多元,真正实现学生《英美文学》实践教学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实践课程学习中,自觉主动地深化知识的学习,学以致用。在专业《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课程教学的前六周定义为知识教学阶段,知识教学阶段引导学生纵览英美文学发展史,选择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每部作品给出几个思考题,以便学生阅读时有的放矢;最主要的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下来的十周为实践课堂教学。学生必须带着问题进课堂,进行针对某一部作品的专项讨论、辩论,还可以由学生分组讲课,可以是原著专题研讨、辩论、学生讲学等。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经验性学习和互动性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英美文学》的学习感悟中,进行自身应用的转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汤姆?琼斯》和《红楼梦》两部文学名著,对比分析其思想文化层面的差异。前者重点描绘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生活的整体,让学生认识到其乐观情绪的洋溢。而《红楼梦》是作者对现实社会,封建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的批判,认识到作品中洋溢的民主精神。学生自己去发现、面对、独自解决问题,或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其团结协作意识和精神。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造第二实践课堂
转型期英语专业教学更应该做好教学形式的创新,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紧密契合学生的课程学习认知。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掌握,寓教于乐,学生真正乐享学习过程。而教学形式的创新更侧重学生的学以致用,翻转课堂,头脑风暴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形式的创新把学生从原有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论文的创作,实现微论文、小论文、阶段论文、学期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内容涵盖的拓展与延伸。组织丰富多彩的《英美文学》课程活动,可以是英美文学戏剧的改編,可以是课堂阅读分享会,可以是英美文学作品辩论赛等,打造英语专业学习的第二实践课堂。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哈姆雷特》的汇演,在戏剧舞台上把握戏剧情结的高潮迭起,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物身上强烈的矛盾冲突,也让学生在鉴赏表演的过程中认识到作品中倡导的人性、自由及民主精神。弱化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课堂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基于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而学生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下,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实现《英美文学》活跃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借助《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实现了第二英语实践课堂的打造,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结束语: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英美文学》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手段,更担负着人文精神培养及素质教育推进的重任。素质理念深入人心,高校对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关注更高,而当前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却存在实践教学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的尴尬,因此做好《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网络平台优势作用的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联,第二实践课堂的打造等实现课程教学结构的优化,关注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性,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素质教育的希冀所在,也是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春丽.从边缘到中心:《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05):59-64.
[2]陈筱姁.浅析多元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改革中的文化教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0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