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2018-01-19史本泉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50期
关键词:多元化新课标教学策略

史本泉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多元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0-0015-02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了出来。这样不仅能够真正培养德、智、體、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具有战略意义。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活动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教师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认知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上,教师对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遗漏地将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所谓的“满堂灌”的状况。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在教学中学生的被动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为了进一步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传授型的教学观念,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又要成为一名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以及新课程的开发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人认为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说法已经过时,既然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能起促进作用,即促进学生的潜能,由潜在状态生长为能力,认为教师规范学生的学,就势必造成学生的束缚,甚至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其实,这种思想是十分片面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取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便不能存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便无从谈起;相反,越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可靠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从而促进学生学。具体地说,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根据社会、国家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督促和管理,使学生的学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与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不矛盾,而且恰恰相反,会使自主学习因有了正确方向指导和规范而富有成效。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二、学生需要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高中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高中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时往往脱离他们自己的直接经验,在接受书本知识时往往未能把概念原理建立在他们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由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单一化,即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都难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情景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情景性、自主性和实践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学内容,体验性比知识性更为显著;作为教学手段,探究和发现是它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咨询作用;要在探究活动的组织上起主导作用;在活动的操作层面上起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和评价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在宣传和倡导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时,却有人强调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大于获得间接经验,主张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也就是说学生不应当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探究学习应当替代接受学习而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显然,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因为对于个人来说,时间的有限性、活动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他的直接经验在数量上的有限性。

三、课堂教学中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信息化课程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众所周知,高中的理论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难题。例如:在物质结构部分的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使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话,学生通过观摩一些模拟动画,就能够得到直观、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进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如果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会自觉融入到问题中,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学科中它比较适合以下课程类型的教学,如: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模型、难以实现的化工实验模拟、平衡过程、反应历程以及对原理理论解释的模拟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却有部分教师认为,如果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没有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应用,该课堂就是不完整的,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特色,从而在课堂评价中也将是否有信息技术的应用列作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我个人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当遇到了难以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去分析、解析的知识时,如果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虚拟出其内涵的话的确应该采用该教学手段进行难点的突破,但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特别强调的是,有些教师可能出于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将一些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录像甚至多媒体模拟动画课件来替代展示,这也是十分不可取的。

四、教学效果需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高中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高中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而通过常规的纸笔测试是难以进行评价这些素质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所有实质性的教学评价,主要还是纸笔测试,通过不同水平的考试,不仅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且还用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这种单一的评价手段、片面的评价功能、落后的评价观念,已经严重地阻碍了高中课程改革。因此,高中教学的评價方式需要有重大的改变,有必要改变常规的纸笔测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加强传统纸笔测试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查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倡导活动表现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开发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新型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和策略发生积极的改变,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达成。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活动表现评价以及学习档案评价等评价手段来完善高中教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基础上,给出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的进步。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注意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重视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学习档案评价(也称“学生发展报告”)将从多个角度反映出学生在学习历程中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能获得更多有关学生进步的信息和证据,如单元知识总结、学习体会、疑难问题、收集的资料、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学习方法、自我评价等。学习档案袋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本人来完成,不求统一的形式,重要的是体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逐步养成自我反思、对自己负责的习惯。

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依赖评价内容和目的的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纸笔测试与活动表现评价、学习档案评价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发现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那些片面强调或否定纸笔测试的思想都是不正确的。

总之,与过去的传统“结论教学”相比,新理念“教学过程模式”具有很多的优越性,然而任何教学方式都有它的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正确、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理念,辩证地分析和处理各种在课程改革中产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开拓进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改革是教学的生命,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技出版社,2008.1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卷.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4]王祖浩、吴星.《新课程中的探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多元化新课标教学策略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专业化PK多元化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