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路径探究

2018-01-19徐思贤潘莉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德育

徐思贤++潘莉莉

摘要:“互联网+”已成为时代发展主旋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催生了独具特色的“网生代”,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正确认识“互联网+”,把握“网生代”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对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德育;网生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2-0056-02

当前社会,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催生了“互联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如何在互联网浪潮中牢守意识形态主阵地,打造“互联网+德育”新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1]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生代”

当前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生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6.68亿,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6%,大学本科学历占比11.8%。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思维习惯、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新兴的网络学习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同时,社交网络的发达也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模式,大学生通过网络发布和搜集信息,实现和亲朋好友的互动交往,延伸和补充现实人际关系,寻求情感认同和表达需求。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

人的感知—思维过程是开放的,是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展开和进行的,大学生群体正是处在网络革命的大环境中,它在影响大学生的感知方式的同时,进而“改变着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马歇尔·麦克卢语)[2]。因此互联网技术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网络空间为高校德育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海量丰富的资源充实了高校的德育内容,巨大的传播力增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1.互联网的灵活性和交互性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工作方式。“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遵循人们正确思想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又要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3]。基于信息技术衍生的新媒体给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工作形式,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课堂等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交流,利用网络的传播力进行教学内容的分享,通过学生参与讨论,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灌输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有利于拓宽高校德育工作平台。高校德育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互联网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知识库,以其传播广、速度快等优势突破了传统的德育模式的局限,将最新的理论政策快速地传达给教育受体。同时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和移动端开展工作,将以往的平面静态的课堂教育推向立体化、动态化,有效地拓宽了德育的深度和广度。

3.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平等性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每个人都具有话语权,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给民众提供了一个能够自由发表言论、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很多大学生通过虚拟社交网络来进行自我呈现,寻找价值认同。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纠正错误观念,牢牢地把握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导地位。

三、“互联网+德育”新模式路径探究

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坚持人本理念,从实际出发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成长规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在当前“互联网+”的社会大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应在发挥传统课堂德育功效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运用互联网的优势,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1.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互联网+”时代下,复杂多元的环境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更为多元化,德育工作面临着更为纷繁复杂的形势,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德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政策纲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德育工作者要结合“互联网+”的社会背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创新方式方法,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阵地,弘扬主旋律,进一步增强主导意识形态资源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整合力。传统德育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针对性,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不同,其政治理论素养层次不一。文科生对于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理科生,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鼓励文科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录制微课或者微电影,进一步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理科生的教育应在夯实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网络答题训练、网络课程直播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提升政治认同教育效果。

2.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德育平台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校园媒体顺势转型,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媒体形态寻求长远发展。据《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统计,46.07%的高校有新闻网;87.26%的高校有微信公众号;72.25%的高校有微博[5],微信平台一跃成为校园媒体的主要形态。高校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通过新媒体拓展信息传播的渠道。例如利用微信公共号推送时事政治、热点事件,利用微博发起热门话题,开展线上活动。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线下开展,线上宣传,扩大德育工作的影响力,使德育工作始终保持生机,焕发活力。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整合功能,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库,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进行必要的自我教育,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可以随时通过检索掌握学生信息和思想动态,发布学习资料,进行在线答疑。

3.健全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内心情感诉求强烈,目前校园网络平台已成为学生表达自我,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渠道,在运用互联网开展德育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建立校园网络的监察管理机制,保证网络生态空间的清朗。着力加强对学生的“疏”和“导”。通过学生的空间动态、QQ、微信留言以及网络日志等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防止因舆情造成群体性突发事件。通过建立舆论反馈机制,增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及时迅速地答复学生疑问,鼓励学生合理表达诉求,帮助学生梳理网络信息,激发学生在网络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同时由于目前学生的媒介素养良莠不齐,信息接收能力强,筛选、解读信息能力弱,很多不良不实信息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偏差。因此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例如,可以通过微博“热门话题”或者微信话题栏目、辅导员日志、教师博客等方式传递社会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避免纯语境的说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社会热门事件可以结合传统主题班会形式,通过视频采访、图片展示等方式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帮助学生通过现象掌握本质。

身处“互联网+”时代,德育工作者要因势而为,与时俱进,树立互联网思维,结合传统德育优势,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充实德育内容,实现互联网与德育工作的深度结合,探索“互联网+德育”新模式,让高校德育工作借着“互联网+”的东风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张淑田.网络传播對大学生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4,(6):99-101.

[2]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版社,2007:1.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9/c1001-28936072.html.2016-12-09.

[4]中国青年报.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摘录)[EB/OL].http://www.jyb.cn/high/gjsd/201611/t20161107_681391.html.2016-11-07.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